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喜歡模仿別人。而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必定會有模仿別人的體驗。如果孩子能學到好的東西,那當然皆大歡喜,但讓家長們苦惱的是,孩子小時候不分是非的模仿,往往令人抓狂。
三歲的康康,就喜歡模仿別人。起初康康的父母並沒有把這當一回事,哪個孩子不模仿別人的,孩子愛玩的天性不能抑制。直到有一天,康康的父母被幼兒園老師“叫談”,原因是康康在幼兒園模仿一個腿有點殘疾的老師走路,老師覺得這樣很不好。這個時候,康康的父母才意識到,孩子的模仿不都是好的。有時候一些不該模仿的行為動作,孩子都會“照單全收”。
剛開始的孩子,並沒有什麼辨別能力,加上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他們會下意識的模仿一些他們覺得“好玩”的事情,比如別人走路特殊的姿勢,說話特殊的語調…孩子大腦沒有發育健全,所以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因此,為了避免孩子因為“模仿”讓別人受傷,也防止孩子誤入歧途,在模仿敏感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是很必要的。
什麼是“模仿敏感期”?3歲左右的寶寶,隨著神經中樞系統機能的加強,大腦結構逐漸成熟,所以這個階段寶寶喜歡接觸新知識、新行為,而他們的接收渠道就是模仿。身邊的人、街道上遇見的人、電視裡看到的人都是他們的模仿物件。這個階段的孩子,接收到外界的行為刺激更快,感受器也更直接具體,孩子學習的興味最濃,因此被稱為“模仿敏感期”。敏感期需要父母細心捕捉,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孩子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興趣,這是很好的方面。但同時,孩子是一個未發育完全的個體,也就說明他們無法全面的考慮事情。在模仿的時候,只會挑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而不論對錯。如果沒有父母幫助孩子“過濾”的話,孩子可能會模仿一些很不好的行為,因此給他們留下一生的缺憾。如果利用的好,“模仿敏感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可以趁此機會多教孩子一點知識和社會能力。所以這個階段,父母的行為很大程度的決定了孩子的走向。
那麼,父母在孩子的“模仿敏感期”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第一、給孩子塑造價值觀
這個時候,是很考驗一個孩子的是非觀念的。如那個模仿殘疾人的孩子,他還小,什麼都不懂,但是如果家長不教導他,孩子未來的路就會被扭曲。他會覺得模仿殘疾人並不算什麼事情,因而更加肆無忌憚。說的好聽可能是情商不高,而更嚴重別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道德不行。所以,家長應該及時給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一點尤為重要,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小的時候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才會在長大之後做出一些讓他後悔終生的事情。
價值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一生,更會影響一些將來會出現在自己孩子生命裡的一些人。他們可能會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導致他們的一生也會受影響。這也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教導應該從小開始注意。
第二、做好自己
父母是孩子直接接觸最多的人,可以說孩子的模仿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父母,父母此時的行為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罵人打人,孩子畏懼但是也會有樣學樣,未來完全刻畫父母的行為方式,變成一個“暴力”的人。相反的,如果父母溫和有禮,耐心溫柔,孩子自然也會受其影響,學著做一個溫柔的人。所以教育孩子,就應該“嚴於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僅僅是行為,情緒的影響也很重要,家長自信樂觀,再和孩子分享,自會影響他。消極如急躁,在飯店常見到菜上得慢點就大聲斥責服務員的家長,一點小事都控制不好情緒,如何讓孩子學會控制?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特別是在模仿敏感期。榜樣的力量對孩子影響甚大,而父母,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模仿源。
第三、及時糾正批評
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的時候,父母不應該顧慮其他的而暫時“放任自流”,應當及時的糾正孩子。孩子在這個階段模仿能力、學習能力都是極強的。所以他們模仿了一次就可能記在了心裡,如果父母不及時加以批評改正,孩子可能一直記著,就再也忘不掉了。沒有什麼事情是比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更重要的了。
我們這個時候不能怕打擊孩子自信心,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很濃的 ,我們不會消磨掉。反而,對他們的糾正機會難得,我們應該把握住。讓孩子小的時候不長歪,長大才會健康成功。每個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可以學習的。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從現在開始,對孩子要有鼓勵,也不能缺席批評。人恆過然後能改,這才是最值得學習的品質。
孩子成長的路最初是需要家長領著慢慢走的,不要因為家長的一時懈怠給孩子留下一生的缺憾。從現在開始注意孩子的“模仿行為”,讓他們在模仿敏感期走正道,不長歪。而我們也是在一次次的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成長,只有我們自己懂得了什麼是正確,孩子才有可能接觸正確。家長的身先士卒尤為重要,最好的教育是無聲的,身教大於言傳。在孩子的敏感期不放鬆,每個家長責無旁貸;而做好自己,嚴於律己,也是所有家長都應該學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