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把孩子鞭策向學習的路的時候,孩子卻最經常喜歡往玩樂的方向走,這個問題是不是大家都曾遇上過?對於這個問題,有教育學上的解釋,有系統方法論上的分析,也有心理學上的答案,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理解這件事。
在看《火焰中的秘密》一書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教育學理論,覺得很有意思,這個理論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它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路,一起來看看。
一個觀點這個理論來自於1962年德國教育學家愛德華·斯普朗格,他在年屆八十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名很奇特的書,叫做《教育學中的意外效應法則》,書中強調了一點:“人們必須在任何時候都接受弊端,它們和優點密不可分。”教育事業中沒有完美的組織結構。
這個觀點有點奇怪,對不對?我們都希望孩子在發展過程當中能避免缺點,僅留下優點。換句話說,我們都希望發展好的那一面,熱衷於剔除差的、壞的那一面。
而斯普朗格老先生說,他認為自己提出的這個觀點不是一般的思考結果,是一種法則,不僅僅存在於教育界,它在所有的行為領域都存在。
他認為每當人們希望有所作為時,實際發生的事情往往超出人們原本的設想。這種意外效應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可以預見的,並且很快就能被有意識地修正;第二種是可以預見的,但無法修正;第三種既無法預見也無法修正。後兩者的原因其實根本在於我們的行為總是能影響整體,但我們的眼界卻侷限於區域性。
舉個例子,比如人們養殖出了藍眼睛的白貓,看起來很漂亮,但是這種貓卻不會抓老鼠,而且因為基因缺陷他們幾乎完全失聰。
再舉一個化學界赫赫有名的例,大家都知道DDT吧,也或多或少聽說過跟這個名稱有關的故事。DDT剛剛被髮明出來的時候,它被認為是對所有害蟲有效而對人類無效的“萬能殺蟲劑”,因為它造價便宜所以當時被廣為使用,發明它的瑞典化學家米勒因此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人們不僅往農田裡噴灑超高劑量的DDT,甚至還往城市街道噴灑,然而人們接下來發現,DDT雖然本身毒性不大,但是它在環境中極難分解,鳥類身體中的滴滴會導致產軟殼蛋難以孵化,對人有可能會造成癌症和糖尿病,甚至影響了人類孕育下一代,最終,它被禁止使用了(即使它在控制瘧疾上有好處)。
這件事情放在生態系統裡來看,在整個生存空間中生命之間彼此緊密聯絡,我們做了一個改變,那麼在其它地方也會有連鎖反應出現。短期內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但是時間久了錯誤的結果終將會另一種形式反饋給人類。
我的看法其實我覺得斯普朗格的這個理念,用中國話來說更可以概括為萬物互為因果,看事情要用整體的觀念來解決區域性的問題,而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如果把兒童教育看成一個大框架的內容,那麼行為教育和知識教育只是框架裡面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知識教育去做行為引導,或者也可以在行為教育的時候補充入知識教育。在出現走“歪”了的情況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這個“歪”是不是“歪”在框架內的另一個方向,如果是,那可以嘗試著從那個方向再做不同的指導。只要沒有出現質的衰變,一個框架內的不同內容可以相互補充相互轉化。
比如說,我想讓孩子坐在桌子前好好學習,但孩子說“不行,我想看電視”,我可以說:如果說今天的任務完成了,或者是大部分時間完成了,就可以去看電視。
這裡有一個漏洞可以鑽,尤其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所要求的看電視並沒有限定內容,也就是說“看電視,可以啊”,電視播放的內容我可以選擇大語文類的片子,或者是一些有知識增量的內容。這些內容也很有趣啊,既達到了孩子想看電視的目的,也實現了家長想把更多的知識塞進孩子腦海的美好的主觀願望
所以教育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種變化會帶來連鎖的反應,一種偶然的認可也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裡可以回憶一下校園裡的那三組鼓勵試驗。
還是那句話,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且行且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