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熱帖:民政局啥時候復工?離婚的都等不及了。
每天不是為誰陪孩子寫作業而爭論,就是為了一些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非常消耗夫妻之間的感情。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做了父母之後,好像就忘記了如何相愛。
奔走於忙碌的工作與繁雜的家庭瑣事中,為孩子的成長、學習磨光了愛心和耐心,於是對待另一半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帶上了最差的脾氣、展現了自己最壞的一面。
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對孩子、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一對相愛的父母;對一個家庭來說,夫妻關係好了,所有的問題都會更容易解決,家庭會更溫暖和諧。
01
父母相愛與否,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長教育學》一書中寫道:
“我能一眼認出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熱烈地、忠誠地、相依為命地相親相愛著。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地溫和善良、寧靜、心靈健康、真誠地相信人的美好,聽信教師的講話,對影響人們心靈的細微事物能敏銳感受。”
大家最熟悉的杜江霍思燕一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們的孩子嗯哼以高情商、會表達、關心體貼媽媽圈了一大波粉,贏得了很多網友的一直好評,這背後和他們二人感情深厚,常常在孩子面前“秀恩愛”是分不開的。
02
父母相愛,孩子更有安全感,行為會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去年廣受好評的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女孩劉天晴就生活在一個父母感情不和、婚姻破裂的家庭中。
還在上小學的她,兩年前乖巧懂事,兩年後卻變得叛逆、愛上網,和媽媽關係非常僵。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源於她常常看到父母在家裡吵架,感受到父母之間沒有了愛,每看見一次她就變得更加叛逆。
有一次,她問爸媽:“你們對我的愛會消失嗎?”
爸媽說:“不會。”
她反駁道:“你們騙人,那你們的愛怎麼消失了?”
後來,她不願意跟媽媽說話,上課也不願回家,還跟男同學表白。
爸爸問她原因,她說想感受愛,而在家裡尋找不到······
父母關係不好,常常吵架,孩子內心是恐懼和無助的,他害怕爸爸媽媽不再相愛,不再愛自己,擔心自己隨時可能會被拋棄,沒有安全感。
於是孩子可能會選擇乖巧懂事來討好父母,也可能會選擇叛逆、不良行為來吸引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愛。
這兩種方式,都是身心發展不健康的表現,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懦弱、敏感多疑、人生態度消極,為將來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成長髮展埋下了隱患。
而成長於父母相愛的家庭,孩子會有充足的安全感,確信自己被愛,充滿自信、積極樂觀、有勇氣,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面對自己人生中學習和成長的課題。
這樣的孩子,必定會身心發展更健康,行為表現也更加優秀。
03
父母相愛,孩子學會愛的能力、婚姻觀更健康。
在一檔節目中,演員王鷗說到父母的時候,幾度沉默,陷入到往事的悲傷中:
王鷗三歲那年,她的爸媽離異了。打從她有記憶以來,爸媽就時常因性格不合爭吵不休。
王鷗坦言:
“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父母關係好不好,對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長大後,我在面對愛情、面對事業、面對婚姻時,我都特別的悲觀。”
確實,身邊有很多人,從小生活在父母無休止的爭吵中,導致他們一直對婚姻充滿恐懼、疑心重,缺乏安全感,不敢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
選擇步入婚姻的人,大部分又會不自覺延續父母的婚姻模式,過的很不幸福。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
“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
父母日常相處模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對於婚姻、伴侶、家庭的態度,讓孩子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
你怎麼對待伴侶,孩子未來可能就會怎麼對待他的另一半,其中,男孩學習父親,女孩子學習母親。
父母相愛,孩子會學會愛人的能力,懂得關心、體貼人,學會如何經營婚姻、經營家庭。
看到父母相愛、幸福的模樣,孩子心底會存有追求幸福的勇氣,能夠把握住生命中出現的那個對的人。04
夫妻關係,才是一個家庭的核心。
很多家庭中,親子關係是高於夫妻關係的。
父母全心全意撲在孩子身上,忽視了與另一半感情的經營,結果只會導致矛盾、爭吵更多。
其實,夫妻關係,才是一個家庭和諧的根本,就像一個家的地基,夫妻關係好了,這個家也就穩了。
在一個家庭中,不得不承認媽媽是養育孩子的主力軍。
爸爸對媽媽的關心和愛,會讓媽媽帶著更愉快舒暢的心情照顧孩子和家庭,情緒更穩定,家庭氛圍更溫馨愉快,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好。
作為爸爸,應該給予媽媽更多的支援和協助,盡己所能參與到教育孩子中來,減輕媽媽的疲憊。
夫妻二人,都應當勇於承認自己身上的不足,勇於改正,不斷完善自己,互相理解包容,懂得為對方付出、為家庭付出。
相愛的父母,即便不能給孩子多好的物質條件、教育資源,那份根植於心底的安全感、自信、積極的心態,也會滋養孩子的一生,成為他取之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