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身高問題有的家長不屑一顧,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對待孩子體格生長的監測非常佛系!而有的家長對待這個問題又過於焦慮,認為孩子的身高必須要達到人群平均值以上,否則將來走向社會沒有核心競爭力!這樣的認識都不全面,達到遺傳身高並且超過遺傳身高需要後天的努力。身高“錯落有致”,平均身高並不是達標線,正確評價孩子的身高很關鍵!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孩子矮小症檢查出病因,建議生長激素治療,結果有的家長說這是拔苗助長。
為什麼要關注兒童身高?除了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就業、戀愛、婚姻問題的擔憂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很多疾病很隱匿,常常以身高矮小為突出表現。1、生長激素缺乏症
突出表現為生長障礙,出生時身長、體重均正常,1歲以後出現生長速度減慢,身高落後比體重低下更為明顯。一般身高增長速度<5釐米,身高落後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健康兒童生長曲線第3百分位以下或低於平均值減去2個標準差。
2、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該病除有生長髮育落後、骨齡明顯落後外,還可見特殊面容、智力低下以及基礎代謝率低的臨床特點。新生兒足底三滴血檢查就有對該病的篩查,早期治療完全可以糾正孩子這些問題,減少家庭的負擔。
3、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徵(Turner綜合徵)
女孩身長矮小時應注意與該病的鑑別。它的典型特點就是身材矮小、發育落後或不發育、無月經來潮,進行染色體檢查可以確診。在女孩的矮小症診療規範中比男孩多了一項染色體核型檢查,就是需要與它鑑別。
4、SRS綜合徵
是一種少見的以身材矮小為表現的綜合徵,男女均可患病。除身材矮小外,還有出生體重低、身材矮小、嚴重餵養困難、半身肥大、肢體不對稱、脊柱側彎、精神發育落後、腎功能異常、尿道下裂、面板色素沉著等。
5、Noonan綜合徵
是一種以特殊面容、身材矮小、骨骼發育異常、智力發育障礙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出血傾向、淋巴管發育不良為特徵的多發性先天畸形。
這些遺傳代謝性的疾病除了身材矮小家長們容易察覺,其他的特殊面容、智力發育異常等不容易察覺,因此透過兒童生長曲線的持續監測,可以發現一些線索, 為診斷提供依據。在歷次的兒童身材矮小診療規範中均高度重視規範,兒童身材矮小診治首要任務是查詢病因,明確診斷後才能按照診療常規選擇治療方式。1、藥用生長激素的發展史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進行了利用大腸埃希菌,藉助基因重組技術合成GH,並取得成功。這是第二代GH,稱為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但是由於採用的大腸埃希菌包涵體技術,合成的rhGH為192肽與天然的人GH191肽結構不同,容易產生抗體而影響其長期的療程。於是科學家們持續改進,到了80年代中期,在原有技術上,去除N端多餘的蛋氨酸,從而生產出與天然GH結構完全相同的rhGH,第三代rhGH閃亮登場!
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首次從哺乳動物細胞中合成了第四代rhGH,那麼它又有什麼優勢呢?第四代的GH是在哺乳動物細胞內合成、翻譯、組裝,不會汙染大腸埃希菌蛋白,更加接近天然人GH、也更安全。但是仍然在氨基酸含量、序列及蛋白質結構上與人垂體生長激素不完全一致。因此20世紀90年代末,採用分泌型的大腸艾希菌基因表達技術,產物直接分泌於菌體外,所合成的第五代rhGH在氨基酸含量、序列和蛋白質結構上與人垂體生長激素完全一致 ,生物活性、效價、純度和吸收率極高,安全、有效、穩定。
2、rhGH治療的適應症
目前可用rhGH治療的導致身材矮小的疾病有:GHD(生長激素缺乏症)、ISS(特發性矮小症)、Turner綜合徵、Prader-willi綜合徵、SGA、短腸綜合徵、SHOX基因缺失、Noonan綜合徵等。因此這些疾病的生長激素治療不是“拔苗助長”。但不是矮小症而採用以單純身高增長為目的的生長激素治療是藥物的濫用,需要規範!
3、生長激素治療過程中定期隨訪極其重要,一般建議三個月隨訪一次,隨訪內容包括身高、體重、發育程度評估,相關血檢。每次隨訪均應注意檢查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rhGH治療的總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於3%。目前報道的rhGH治療的相關不良反應有良性顱內壓增高、糖代謝影響、甲狀腺功能減退、股骨頭的滑脫、脊柱側彎、誘發腫瘤的可能性、手腳變大等。注射區域性紅腫及皮疹並不常見,中耳炎、胰腺炎、男性乳腺發育等為少數報道案例。
rhGH治療和腫瘤(新發腫瘤、腫瘤復發、繼發腫瘤):rhGH治療不會增加無腫瘤發生風險者新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為規避腫瘤的發生風險,在rhGH治療前,所有患者均應詳細詢問病史、規範診治、完善各項檢查,尤其不能忽略頭顱MRI檢查。治療前常規頭顱磁共振檢查,治療後如停藥1年後繼續用藥的,需要複查頭顱MRI。
中國治療身材矮小的指南及專家共識已經更新到第四版,在規範生長激素治療矮小症的道路上,我國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專家學組做了大量工作,保證相關診治的有效及安全,達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201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羅小平主編 《身材矮小症兒童診療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