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醫學新聞”網站3月10日報道,英國華威大學學者同日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稱,讓剛出生到18月個大的嬰兒“哭出來”並不會對他們的行為發育和依賴性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如此,這些嬰兒滿18個月的時候會哭得更少,哭鬧持續時間更短。
研究人員對178名嬰兒和他們的母親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跟蹤調查,期間反覆評估了當嬰兒哭鬧時父母採取的干預措施。父母的干預程度測定取自他們在嬰兒3、6和18個月時候出具的報告,孩子的哭鬧時間和頻率以及母親與孩子互動的敏感度(對其錄影並評分)則在孩子3和18個月時候測得。此外,在嬰兒18個月大時,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黃金標準的實驗程式——“陌生情境測試”(strange situation test)評估了孩子和父母間的依戀關係。行為發育通過直接觀察孩子與母親玩耍時的行為、18個月時的心理學家評估和家長報告問卷確定。
他們發現,父母的干預時機對18個月大的嬰兒的發育幾乎沒有影響。事實上,當嬰兒3個月大的時候,不立即在其哭鬧時進行干預,反而會使這些孩子在18個月大的時候哭鬧時間更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沒有受到影響。
這項研究顯示,父母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在嬰兒剛出生時立即對其哭鬧行為進行干預,但隨著孩子長大,母親會等一會兒看嬰兒是否能平靜下來,因此嬰兒會逐漸學習自我調節。
領導這項研究的Dieter Wolke教授評論道:“我們必須給予父母和嬰兒更多的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父母會本能地適應並理解孩子的需求,當孩子哭泣時,他們會稍作等待,然後再進行干預,從而讓孩子有機會學會自我調節。”
期刊編號: 1469-7610
原文連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baby-adverse-effects-chi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