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媽說:
“我的孩子一歲前很乖的,一歲以後真的是越來越難帶了。特別這快2歲了,更難帶了。
自己的玩具也不願意跟小朋友分享玩下,我抱下別的孩子也哭鬧著不肯!真的是越來越小氣了!老師,你說這孩子以後會不會很自私啊?”
那麼孩子不願分享,真的是小氣、自私嗎?
讓我們一起踏上孩子不願分享玩具的心理探秘之旅吧!
01
寶寶家的故事
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家發生的事兒吧!
寶寶家今天來了客人,還有一位跟2歲3個月的寶寶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美美。
大人們熱火朝天的聊著天,寶寶警惕的盯著新來的小客人。
小客人美美走過去拿起寶寶的娃娃正準備玩時,寶寶趕緊衝過去,一把抓過娃娃說:“我的,這是我的!”
寶寶媽媽聽到了,覺得挺不好意思的,連忙走過去說:
“寶寶,美美是客人,我們把玩具給客人玩一會好不好?”
寶寶大叫著說:“不要!”
媽媽繼續說:
“下次你去美美家,美美也會把玩具分享給你的呀!你不分享的話,下次去他家,他也不給玩具你玩兒哦!”
寶寶繼續大叫著:“我不要!就是不要!這是我的玩具!”
寶寶爸爸走過來說:
“寶寶,你怎麼這麼小氣啊!真是個小氣鬼吧!”
寶寶一聽立刻嚎啕大哭起來,邊哭邊說:“不要就不要嘛!我的,這是我的!嗚嗚嗚~”
媽媽強行拿走了寶寶手上的娃娃塞給美美說:
“美美,拿去玩兒,沒關係的。寶寶還有很多玩具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家有發生過類似寶寶家的情況嗎?
你們覺得寶寶的爸媽處理方式合適嗎?
如果你是寶寶的爸爸或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02
我的,你的,他的
嬰兒出生的時候,他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沒有界限感和自我意識。
從孩子開始吃手喚醒手,一歲左右開始知道鏡子當中是自己,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2歲左右的孩子對屬於自己的東西看護的特別牢,比如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佔有慾,具有強烈的物權意識。
甚至有時候媽媽去抱其他的寶寶,孩子都會哭鬧說:“這是我媽媽!不許抱!”
看到父母擁抱,孩子會過去推開其中一方說:
“這是我爸爸,你走開!”
或者說:“這是我媽媽,你走開!”
有時候會讓父母哭笑不得。
這也是孩子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
“我的,你的,他的”之間的界限,這個時候就開始慢慢有了。
孩子開始學習將自己和他人剝離開來。
特別是2、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固執的想要去矯正孩子的行為,孩子無法正常度過這個階段,就無法順利完成自我建構。
03
父母如何做?
1、請先徵詢孩子意見。
如果孩子不願意,你可以這樣告訴那位小朋友:
“對不起哦,這個玩具是寶寶的,阿姨也不能幫他做主哦,他有權利自己拿主意,你可以跟他商量看看,好嗎?”
2、不勉強孩子分享。
像文中寶寶的媽媽,強制性拿走寶寶的玩具分享給客人,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程序。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不喜歡不被尊重的感覺,那麼一個小孩子呢?他也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同樣需要被尊重。
3、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例如,貝貝的爸爸說:“你真是個小氣鬼!”
類似這樣的語言,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了一層烏雲。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語言也是有傷害性的呢?
4、如何照顧來做客的小朋友心情?
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們自己待一會,別急於分享。或者大人可以帶著小朋友先玩一些團體互動的遊戲,比如青蛙跳、開小火車等等。
讓他們先熟悉下彼此,有助於消除陌生感。
其實孩子有很大潛力會自己處理人際互動的摩擦,不需要父母過多的干預,只是他們需要點時間去適應。
5、出去做客,可以給自家孩子帶一個玩具。
如果遇到處於自我意識高峰年齡段的孩子,也不會讓自家孩子很無趣。
小朋友之間還可能因為好奇,自發的交換彼此的玩具來玩。
6、某些對孩子有特殊意義的玩具。
比如曾經照顧他很長時間的外婆或奶奶送的;
某個他特別好的朋友送的;
這些玩具都有一些特殊意義,孩子會很珍惜,如果他不願意,更不能強迫孩子分享了。
04
自私和自我的區別
不僅僅是分享玩具這件事兒,在平時生活中,如果父母需要做一些關於孩子的決定,或者需要動孩子的東西,都儘量先徵詢孩子的意見,跟孩子商量商量。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平等的尊重。
孩子在被尊重中自信成長,才能在被尊重中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辛苦攢了工資,好不容易買到你中意已久的一款新包包,你的母親拿了你喜歡的這個包包就去送給某個親戚,也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心裡是怎麼樣的感受呢?
家長勉強孩子分享玩具或者食物,以為是為了矯正孩子的自私,其實是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阻礙。
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有支配權,何來自私呢?
自私是指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
而自我是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心理來行動。
所以家長們要區分自私和自我,不要隨便給孩子扣上“小氣鬼”、“自私自利”的標籤。
孩子透過享受擁有自己的東西的感覺,來建構自我,發展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認識外界客觀世界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怎麼去認識外界的世界呢?
兒童能在早期建構一個較好的自我意識,才能在將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不為了討好他人,而委屈自己;
才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如果父母經常剝奪孩子可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勢必會影響孩子自我的建構。
孩子長大後會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
成年後人際關係的諸多困擾,例如情感控制、“聖母心”、過度討好等,其實皆源於模糊了的界限感。
05
結 束 語
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
兒童只有真正擁有過,才能學會如何去分享。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真的是小氣、自私嗎?
我想爸爸媽媽們應該找到了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