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期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說"青春期的孩子真的難懂",我本以為孩子是有了早戀跡象,沒想到卻是因為"朋友圈"的問題和媽媽大吵了一架。

這位朋友是一位37歲的寶媽,她有一個14歲的女兒小萱。

原本以為只是母女倆之間正常的吵嘴,可是沒想到之後卻越來越激烈,前幾天已經吵到了無法溝通的地步,小萱嚷嚷著要"離家出走",把寶媽氣哭了。

了解了前因後果之後,我卻無法贊同寶媽的想法,反而覺得小萱的想法有她自己的道理,因此今天來和各位家長聊一聊關於青春期孩子最在意的"面子"問題,這件事的"導火索"是家長對於朋友圈的使用出現了一定的"錯誤"。

寶媽一條朋友圈讓孩子顏面盡失

在資訊飛速傳遞的現代社會,人們發明出了越來越多有趣的APP,小萱和媽媽原本關係很親近,他們在視訊平臺有一個賬號,一起發一些不露臉的小視訊,並且和關注自己的人進行友善的交流,這原本是一件很快樂、很積極健康的事情。

小萱並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孩子,她相當重視自己的隱私,再三告訴寶媽不要在視訊中有任何暴露身份的行為,更不要告訴其他人母女倆玩這個APP的事情。

然而寶媽卻覺得現在大家都喜歡玩這些新奇有趣的東西,告訴自己的熟人也沒有關係,於是在"忍耐"了幾個月之後,還是忍不住把自己覺得有趣的一個視訊截圖發在朋友圈,並且說了幾句調侃的話。

這下小萱班級裡的一些同學的家長看到了朋友圈,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也興沖沖和自家孩子講,於是在學校裡很多同學都知道小萱和她媽媽在玩這個軟體了,在學校裡議論紛紛。

很不幸的是小萱所在的班級風氣不是很好,同學之間表面上合得來,背地裡喜歡攀比議論他人,正是這個原因小萱才不願意被同學知道。她沒想到,自己千叮嚀萬囑咐,媽媽還是滿不在乎地"暴露"了自己。

作為家長應當理解孩子的切身感受

我們很多家長都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憑著自己的想當然去推測孩子遇到的事情,然後儘量往自己想要的答案去解釋,並沒有真心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像上述事件中,小萱其實早就向母親解釋過自己班級的同學愛攀比、愛議論,班級的風氣並不好,她只想快樂地和家人一起玩,並不想被同學議論,也不想和那些同學一起玩。

但是寶媽卻覺得孩子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開朗、不活潑,她覺得"小孩子能議論個什麼",對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明顯有輕視。

其實,孩子的學習環境對他們的身心成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萱明顯是一個三觀不錯的孩子,她能夠做到在較差的班級環境中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同流合汙",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們作為家長的,一定要重視孩子說的話,當孩子提出自己不喜歡、看不慣誰的時候,不要急著訓斥孩子,可以聽一聽孩子的意見,詢問孩子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我們的家長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當孩子向家長表達自己遇到的困難、不愉快的事情時,家長總是認為孩子小題大做、神經過敏,認為他們只是單純地和同學鬧不愉快,小孩子之間沒有大事,過段時間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可能正在遭受其他小孩的無端非議,甚至是霸凌,家長卻不以為然,甚至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帶著傷回來,依然認為孩子是調皮搗蛋了,不願意相信他們被人欺負。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對於他所處的校園環境的評價,要通過仔細的詢問來判斷孩子究竟遭遇了什麼,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去學校觀察情況。

孩子再三"預警"的事情家長不要做

孩子們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讓他們覺得最為"絕望"的,就是對於一些只有孩子自己能懂的、會造成負面影響的事情,無論孩子怎樣認真地提前警告家長,當孩子一個不注意,家長很有可能就"下手"了。

正如上文中所說,我們中式家庭的家長們,總是對於孩子的言行很輕視,甚至覺得孩子沒有話語權,家長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家長們不僅對於孩子所說的很嚴肅的話不以為然,對於一些很明顯是警告的,也不放在心上。

家長們的"自行解釋功能"也會對這種"警告"發揮作用,當孩子再三警告家長不要做什麼事之後,家長往往會想"這有什麼",然後很輕蔑地採取了行動。

孩子嚴肅警告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是和他們自己的利益切身相關的事,如果家長進行了"錯誤操作",最終也是害孩子受苦,但是家長就算看到孩子要面臨一些困難,也依舊不以為然,覺得是"小事"。

很多時候家長們抱怨為什麼孩子這麼不聽話,其實反過來看,家長們也幾乎從不聽孩子的話,就連嚴肅的警告都很有可能置之不理,那麼孩子自然會對家長採取同樣的態度。

想要不被孩子嫌棄,家長千萬別自以為是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忌"自以為是",交流要建立在雙方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溝通要建立在和睦的氛圍上,家長要懂得從"管理者"的身份中釋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時時刻刻端著監護人的架子說話做事。

在和孩子日常溝通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換位思考的方式:

1. 調整自己的說話語氣和態度,不要對一些小事"過敏"一驚一乍;

2. 當產生疑惑、懷疑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更不要瞬間轉變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先問清楚具體的情況,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輕易下結論;

3. 輕易不要使用"管理者"的態度和孩子說話,更不要讓自己的話語中充斥過多的命令式語句,否則命令會失去自己的嚴肅性和效果;

4. 在正常的對話中,對於自己說出的一些嚴肅的話要提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自己說話自己會不會生氣,不要故意使用這種容易激怒別人的語句和孩子溝通。

其實和孩子溝通並沒有那麼難,只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受到自己的家長身份的影響,總是不由自主地把態度變得嚴肅、具有威懾力。

這樣的講話模式很容易讓家長陷入"自以為是"的思考方式中,因為不平等的對話身份很容易激發人內心的"輕蔑"態度,讓人陷入對自己"權威性"的維護中,很反感他人對自己威信的"挑戰",於是和孩子在重要的事情上就會很難做到平和地溝通。

想要做一個更加了解自家孩子的家長、想要和孩子開心地相處,家長要學會放下自己的身段,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要一味地否決,更不要嘴上答應背地裡違反約定。

對於一些新奇的東西,家長有探索的權利,但是也要聽聽孩子的想法和要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要隨意插手孩子的人際交往方式。

我們不要總是憑著自己的印象和一知半解去給孩子遇到的事情下結論,這是讓孩子覺得最厭煩、最生氣的事情。

另外,家長的朋友圈裡發的東西,多是孩子討厭的內容,是家長和孩子無法互相理解的"重災區",在這方面家長應當謹慎行動,不要給孩子的生活帶來多餘的麻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當孩子憤怒時,你的做法至關重要!給家長的3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