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當下這個充滿浮躁的時代,自律已是被頻繁提起的高頻詞彙。

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就如俞敏洪說的一樣:“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任何自制力,看電視不分白天黑夜、睡覺不看時間早晚、吃飯東張西望、做作業磨磨蹭蹭、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事實上,不止孩子,連大人都沒辦法管住自己:想減肥,管不住嘴;想健身,邁不開腿;想培養一項興趣,堅持幾天就不了了之;想早睡,每晚依舊熬夜刷手機……

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定下的目標。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讓孩子學會自律,而父母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1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拒絕豆腐心

心理學家認為,2-6歲是孩子的性格養成最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如果父母沒有原則,或者定了規矩輕易妥協,很容易誤導孩子。

試想一個天天沉迷麻將、吸菸、酗酒、回家就刷手機的父母,反覆對孩子說“你要多看點書”、“你怎麼只知道玩”……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完全沒有說服力,所以也不要責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作為父母的你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榜樣力量。

身教重於言傳,再好的教育理念都離不開“身教”二字,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以身作則,但也要拒絕面對孩子哭鬧的“豆腐心”,有助於讓孩子懂得規則感。

父母需要明白:無原則、無底線的愛,只會讓孩子更加任性、更加無理取鬧。

2

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規則大於寵愛,寬容而不縱容,建立規則比說教更有效,父母可以與孩子約好時間玩玩具、一起制定逛超市買零食需要花費的額度、約好晚上入睡的時間等等,而不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但父母要明白,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要避免單向硬性的規定,而是與孩子雙向互動,一起定規則對孩子形成自律意識才更有效果。

3

讓孩子自己做主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孩子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於家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

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要鼓勵孩子去做,不要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日常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做決定前思考,做決定後負責的習慣,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自己做主,能夠有效培養孩子的主見。

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被你安排好了,孩子就會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學會自律。

4

讓孩子學會吃苦

很多父母不但為孩子包辦一切事情,甚至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一旦摔倒或者遇到困難,父母們總會衝在孩子前面為他們抵擋一切。

事實上,讓孩子學會吃苦,是對孩子最好的鍛鍊。

或許父母們並沒有意識到,一旦長期對孩子百依百順,一次次的妥協,只會讓孩子認為眼淚、哭鬧是滿足自己需求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寬容適度地愛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在碰撞中成長,磨練勇氣和膽量,學會自我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很難相信,一個面對誘惑,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可以全身心投入做好一件事情;我們也很難相信,一個面對慾望,缺乏自律意識的孩子,在未來能夠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在孩子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毫無艱難困阻的,而是充滿誘惑、慾望、挫折的,擁有秩序感和自律意識的孩子,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重塑自己,更好地走出困境。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長別佛系,寶寶足部健康無小事,4個小貼士助娃擁有完美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