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章可能有些長度,因為我需要繞著講多點內容,各位能看完也是對我的認可。

------------------------------------------------------------------------------(我是分割線,下面是正文)

先說之前。

有一次去家訪,父親姓張,是位很有實力的商人,育有一兒一女,兒子讀初一,女兒讀小學。

問起成績,爸爸說:“我兒子成績很不穩定的,有時候倒數,有時候前幾名。

這位父親表現得很平靜,像是見怪不怪了。

插一段:與之對比,之前訪過幾個家庭,也有波動大的,雖然沒見過上下如此誇張的,但家長都非常的焦慮,想要求穩定。

------------------------------------------------------------------------------------------------------------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我是對成績背後的原因比較感興趣。

張總那邊,我後來詳細問過了,也跟小朋友聊過,小張學習成績的波動源於他自己看待學習的態度,覺得重要的時候學一學,不重要的時候就不學,整體貪玩兒

顯然,小張其實學習力很強,否則以這樣任性的態度是不可能想學好就能學好的。

------------------------------------------------------------------------------------------------------------

您孩子成績波動這麼大,老師和同學們會不會有些什麼反應?

張總久經世故,哪能不知道我的言下之意,回信說:

懷疑他作弊嗎?哈哈哈,但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其淡然的表現,說實話,有些令我詫異。

該號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的,主要是分析了被誤解之後給孩子所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的有道理。

我節選幾點來梳理與加工一下,羅列如下:

其一,被誤解之後較大的負面影響一般是來自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畢竟言論總是殺人於無形之中;

想起之前的一個例子:我們有同事幫孩子做作業輔導,剛開始的時候改變並不明顯,仍然有做不完作業的情況,然後家長在群上曬出了老師將那個小孩置於講臺進行罰站的照片,底下附言是:“本次沒有做完作業的小孩。”

我同事無奈地在備課群上嘆了一口,說這是“公開處刑”。

其實大家都懂,包括家長,小孩子其實非常聰明,只是在學習態度及對知識重要性的認知上需要調整,但這個需要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之中,難免會有陣痛

所謂陣痛,就一定會包含這個那個的情況,但總要去克服。

其二,公眾對誤解的反應使得孩子從羞愧到自我否定

這一點顯然比第一點更進一步了,特別是自我否定,久而久之,會涉及到比較危險的後果。

有些怎樣的反應呢?網上也總結了,比如被誤解之後,還有人會說: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

這種話,以及類似的言語,都無異於火上澆油

想起之前與一位朋友聊天,他說他初中的時候,有一次被生物老師誤解,具體不記得什麼事情,好像是本來不是他自己做的事情,老師硬說是我做的。

但是,雖然不記得具體的事情,但他說他始終記得當時那位老師的反應。

以下是引用:

----------------------------------------------------(以下是引用部分)

當時我在老師辦公室,其他老師都在,這位老師在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的時候邊收拾邊跟我說事,看錶情就是很淡然。

我當時腦海裡的想法是,她誤解別人難道像家常便飯一般?

再看別的老師,大部分都是用耐人尋味的眼神看著我,心裡很不是滋味,這種滋味今天仍然記得非常清楚——換作網路用語,各位讀者心裡肯定在問我的心理陰影面積了

而且,我記得當時自己也是眼淚汪汪的,然而這位誤解我的老師卻像是沒有發現一般。

好在,我本人其實算比較“靈活”的那種,用成人的話說就是“油條”,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再加上當時也有一位老師說了:“XXX同學不會做那事的,沒事了沒事了。”

現在想來,那位老師就是天使,可是相比負面的訊息,正面的資訊我記得卻不是很清楚了,也不記得這位老師是誰了。

--------------------------------------------------(以上是引用部分)

看來是自我調節,加上貴人相助,讓我這位朋友免於落入到自我否定的圈圈裡。

其三,針對上述情況給出一些調節的建議,比如:

a)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反思一下,這是成年人的世界,如果是小孩該如何辦?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有一次母親幫我在那種“大甩賣”的店買了一件“耐克”的衣服,後來被同學笑話是A貨,硬是難過了大半個學期。

直到我讀大學和研究生,自己想明白了,回看的時候才覺得當時如果只有自己穿A貨,豈不是很有個性?

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一些“獨特”的想法,能夠在恰當的時候肯定自己,肯定需要家長的引導——我說的不一定是感情上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學業、考試等受到質疑

因為讓孩子有很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以至於去理性地,直接地忽略別人類似於“道德綁架”的建議,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反過來,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真的達到了這種水平,那他的家長也基本上不用看我這篇文章了。

b)敢於說“不”

別人給一些建議,出發點即使是善意的,如果會加強自己的心理負擔,也要敢於對他們說“不”。

這是個好方法,但對於孩子而言,還是需要家長不斷地引導,讓孩子在必要的時候敢於跟同學說不。

但因為現實情況往往更復雜,小朋友可能還礙於情面等,比如跟這個那個是好朋友等等,而且還要事先判斷哪些建議是會加重自己心理壓力的,所以實施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

當然,還有如“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等建議,同上,對成人來說不簡單,對孩子更甚之。

所以家長科學的,長期的引導非常關鍵,甚至可能要上升到人格培養的層面。

回到張總的例子上,我問他對於孩子“被質疑作弊”的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

我不知道我兒子有沒有被質疑過考試作弊什麼的,反正他一天到晚活蹦亂跳的,也沒少學習,這就夠了,而且我覺得老師吧,也沒有必要花過多的精力去研究那些,畢竟你要搞證據什麼的,大家都累。

張總的思路有些清奇,特別是後面幾句......

恰好寫到這裡,與一位大學生朋友聊到這個,她給瞭如下回復:

有意思的是,他們老師當年的處理的處理方式,說得好聽還真有些“無為而治”那味兒。

如果真是有問題的學生,出了狀況之後老師若不去處理,比如前後成績反差很大的時候,周邊的人會明白的。

不過,個人覺得,老師選擇處理與否,有個大前提,是要確保孩子道德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真有證據證明什麼的話,倒是要再斟酌一下具體的處理細節

對於張總清奇的思路,家長們其實還是可以用“逆向思維”來總結的。

如果您的孩子遭遇這類問題,又關係到學校老師的處理方式,可以將孩子們向著這樣的方向引導:

1)你自己做了就是做了,真做了的話要勇於承擔;

2)如果沒有做而被冤枉了,請先頂住,無論是誰,你找那些相信你的人說話,總會有相信你的人,而且應該不少

3)如果被懷疑考試作弊,也應頂住,並且懷著好好學習的目標,直到節點考試。

第3)點其實就是逆向思維,而且作用於孩子身上,即告訴他們有些事情,不用去辯解,越辯解會越急躁。

即便讓你再做幾個卷子結果成績差了些仍舊被誤會,你就當是老師讓你特別訓練而已,可別太當回事。

社會上很多被誤解的事情,大多是因為資訊不對稱。

當時的資訊不對稱,事後想找回證據什麼的來便是非常的困難,這也是這類問題常常處於爭議之風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有人會問了:孩子不去辯解也會急,怎麼辦?

那麼,家長朋友可能要關注的是目標管理,就是說強化孩子對未來的目標感。

上面所謂的節點考試,就如中考、高考、考研等一系列在家長口中能“左右孩子命運”的大考,讓孩子為了這些考試而做好準備

再怎麼樣,誰敢懷疑你在節點考試前搞到試卷?對不對?

當然,前期一定是有困難的,但誰又說了學習是件輕鬆的事情?

大考有壓力,但一直準備著,心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家長的正確引導得到更充足的鍛鍊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他跑得比我快!我很生氣!”孩子心生嫉妒,如何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