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冷叫做外婆覺得你冷”大年三十這天,我早上起床看了一下天氣,溫度還行,白天溫度十一二度,預告還是晴天。看到兒子套了一個圍脖,就跟他說在家裡不需要帶圍脖,況且天氣也不冷。這個時候外婆插話了,不能脫,說孩子老打噴嚏。
好吧,不脫就不脫吧,我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廚房傳來兒子和外婆激烈對話的聲音,這個時候老婆也在廚房,我就沒有注意。
沒想到,外婆居然哭了,原來小男孩說了一句話:你天天給我臉色看。聽到這個話,外婆給氣哭了。
由於我們平時住在上海,不和岳父母住在一起,孩子上學是在鹽城大豐,這樣孩子從小到大的衣食住行都是外婆操心的,為了他的成長外婆的付出可以說是嘔心瀝血。
但是自從五年級以後,外婆打電話告狀,不再是吃飯慢,不按時睡覺等問題,而是頂嘴,狡辯,說話不客氣。自然每次我都是對他嚴加管教,每次回大豐也是教育小孩注意說話方式。不過即便這樣,孩子的表現也沒什麼改觀。
早在去年我接觸過朋友的一個小女孩,年齡14歲,不像我的孩子,不準碰手機,她有自己專屬手機。B站是她常去的地方,然後說話時不時帶“梗”,這樣她媽媽常常聽不懂她說什麼。然後她媽媽常被她數落,覺得媽媽“蠢”,呵呵。
從這些小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存在某種程度對大人的不敬,為何是這樣?
心裡學家皮亞傑看來隨著孩子們在認識上進入抽象思維時期,他們的思維也不再受具體的經驗或者是客觀世界的限制,父母或者是老師的要求也不再是他們尊從的物件,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哪怕不夠正確。
很多父母有可能覺得老一輩常常把十幾歲的青少年當成幼兒園的兒童,仍然保持照顧一個幼兒的方式,吃個水果幫剝皮,洗澡後幫吹頭髮,吃飯不斷幫夾菜等等。其實在孩子的眼裡父母也是這樣一類人,喜歡替他們做決定。
孩子在年幼時候,他們不具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因此所有選擇都是大人做出的,這種決定讓孩子的身體成長起來。隨著孩子身體能力變強,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發生變化。
我不太確定這種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或者說有可能某天早晨他們就突然覺醒了。還有發生變化的是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他會開始關心自己穿衣的風格,如果你給他準備的衣服不符合他的愛好,這件衣服一個季都不會看到他穿。
也許學校的教育不僅讓他們掌握知識,也讓他們透過知識有了認知能力,比如他們閱讀過的文學作品就有此類內容。
而我們仍然覺得他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好歹,害怕他們吃虧。就像大人在走向社會後內心的世界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表現,孩子9歲以後已經進入一個特殊的心理敏感期,從懵懂走向獨立。
如果我們大人延續照顧他們生活的方式,未徵求孩子的意見就幫他做決定,這種做法反而剝奪孩子內心成長的機會。孩子此時會產生某種反抗意識,有時是行動上,有時是言語上。
理解了孩子的內心邏輯,大人就會發現自己有時真的是太“獨斷專行”了,因此今後可以這樣來改進一下:
第一,不要覺得大人高明,要換位思考。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他自身獨有的經驗積累,這是大人無法替代的。某些事情的判斷上,保持一種平等的溝通氛圍,以便獲得孩子真實的想法,同時能夠提供更全面的分析幫助孩子思考。
第二,讓孩子掌握選擇的能力,並尊重他的選擇。我們知道成功除了努力很重要,正確的選擇有時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家裡我們能基本上掌握孩子的動態,但是學校裡面就不一定了,上個學期,學校有一個測試,是選擇學習程式設計的學生的,結果我的孩子他自己報名了,還拉上他的同學一起報名。這些我們家長事先是不知道的,後來參加家長會我才知道,程式設計對一個未來社會的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第三,關注孩子身體的成長,更要關心內心的成長。滿足孩子對這個世界瞭解的內在渴望,不僅關係到他將來是否有一個成熟的心智,也關係到他能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
第四,多肯定,少批評,特別是要注意場合,這樣孩子能夠明白相互尊重的道理。有時候長輩再辛苦,一兩句話有可能就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過多幹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導致孩子的不配合。
當我們在培養後代上邁出尊重孩子重要的一步,那麼可以期待孩子在未來某個階段會明白孝敬長輩是一種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