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的家長一到過節串門就苦惱,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笑意盈盈地問好打招呼,懂事又乖巧,有的孩子還能主動展示一番才藝,迎來不少誇讚。而自己家孩子卻不理人,想讓孩子主動說幾句話比登天還難!

眼瞅著別人家的孩子

見到親戚朋友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父母們感到非常困惑:平時在家挺活躍的,怎麼一出去見人就變成這樣了?我家孩子是不是有點沒出息?他是內向還是害羞,怎麼這麼拿不出手呢?

一不小心,父母可能就給孩子貼上了各種標籤。

然而這樣做,不但不能讓孩子“大方”起來,反而可能不利於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孩子會把家長的評價內化成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出息、拿不出手的孩子,再以後見人時反而變得更加緊張。

那麼家長該怎麼辦呢?

首先,家長要弄清孩子是不愛說話還是不敢說話。有的孩子天生內向,確實不愛說話,有的孩子則是因為對陌生環境不熟悉,一下子不敢說話。瞭解原因再“對症下藥”,才可能找對方向引導孩子。

一、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好嗎?

家長日常應多留心觀察孩子,如果孩子經常話少、不喜歡和外界接觸,喜歡安安靜靜待著,那麼這樣的孩子可能確實是天性使然,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不知什麼時候,內向被一些人賦予了貶義的色彩,成為了孤僻和弱者的代名詞。連一些本身內向的父母,也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內向。但實際上,內向和外向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1921年正式提出了內向和外向的概念,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他們更活潑健談,喜愛社交;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更喜歡獨處。外向的人,跟誰都能聊得來,很討人喜歡,在我們的日常交往接觸中可能表現突出,但內向的人往往更專注,更能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內向性格研究專家蘭妮博士也早就概括出內向人的優點:

具有更強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樂於自處。熱愛學習,深入思考,擅長創造性思維和藝術創作。情商高,一般態度謙遜,是很好的朋友。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

美國學者琳達·西爾弗曼經過長達30年來對社會英才的研究也發現:

內向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性格的3倍。

IQ越高的人,內向性格的傾向越強烈。

如果沒有內向者,世界上可能會少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

因此,內向的孩子就像一塊璞玉,需要精雕細琢,方能發揮出驚人的潛能。作為家長,一定要尊重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接納孩子真實的性格,學會欣賞和熱愛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能幫助孩子發掘優勢,也能保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

具體來說家長可以這麼做:

1. 足夠的親子交流

對於內向的孩子,家長首先應反思自己是否和孩子有足夠的交流。對於孩子來說,最信賴的人莫過於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只會失望失落,自然會走向閉塞,更加不會向別人分享心事。所以父母要學會找時間找機會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

2. 支援孩子發展興趣

美國作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說:“越給內向的孩子自由讓他做自己,他們就越能想出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 “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是個內向的小孩,他能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沉迷數小時。比爾·蓋茨回憶年幼時期,說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閱讀一套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在書中找到了無窮的洞見和樂趣。別的小朋友圍在一起遊戲時,他還是總能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的事,並享受其中。如果家長能給孩子創造機會,體驗一些有意義的學習與活動,內向孩子的專注力可能會為他帶來非凡的成績。

3.培養基本的社會技能

孩子內向還是外向並不要緊,但他們都需要具備基本的社交能力,和廣闊的心胸以及開闊的眼界。內向孩子的心理能量多指向內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生活能力是侷限的。即便內向,家長也可以教給孩子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什麼時候需要問好,問好的時候可以說什麼,但不必強求孩子愛熱鬧,愛表現,多數時候做到基本的禮貌即可。

二、羞怯靦腆需要糾正嗎?

小孩子的羞怯和靦腆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尤其是面對陌生人,這種情緒表現得更為明顯。例如嬰兒在四、五個月大之前,幾乎誰都可以抱。大概在六個月之後,寶寶開始“認生”了,除了天天照顧Ta的人。其他人抱都容易哭,這個現象被稱為“陌生人焦慮”。

如果孩子是見生人話少,跟熟悉的家人朋友交流很好;比如剛和小夥伴認識時拘謹被動,很少主動加入,但慢慢也能熟悉熱乎起來,說明孩子只是對第一次接觸的社交情景有些陌生不適應,這樣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而不是焦急逼迫。

臺灣教育心理學專家鍾思嘉博士曾把害羞的孩子比作深藏在蚌殼裡的珍珠,需要父母的愛與耐心才能開啟蚌殼,展露出珍珠般的燦爛。因此,父母應理解孩子的“羞怯”,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這麼做:

1.給孩子時間適應社交情景

正如我們與新朋友認識,也是慢慢才能玩到一起去的。孩子同樣需要一個過程與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接觸適應。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情況不同,見到新的朋友,熟悉的速度不一樣很正常。別拿孩子和他人比較——“別的小朋友見到新朋友就會打招呼,一起玩,你怎麼就扭扭捏捏不說話呢”。

2.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十分重要,親身示範,是幫助孩子學會社交技巧的有效途徑。父母可以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帶孩子看看自己是怎麼和朋友、長輩交流的,也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幫孩子練習社交,對孩子的進步及時鼓勵。特別是在升學適應時,或是春節走親訪友前,家長不妨和孩子在家做一些“演練”,有利於孩子臨陣不怯場。

3.向孩子分享經驗,表達同理心

看到孩子害羞,與其說孩子“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父母不如跟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害羞的經歷,告訴孩子自己是怎麼邁出第一步的,以此讓孩子覺得原來我害羞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逐漸打消內心的恐懼。

4.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一種皮格馬利翁效應,原本是說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但放在這件事上也是一個道理,如果你常說孩子害羞不愛說話,孩子也會開始懷疑自己,進而慢慢認同自己就是不會說話,從而更加逃避社交,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很可能就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父母的話,對孩子有著非常強的心理作用,孩子的表現會隨著這些標籤化的語言出現認知偏差。

其實,如何讓孩子學會社交,是每個父母都需要解讀的課題。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裡,希望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最後,祝父母們和孩子們能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文末互動——

你有被孩子社交方面的問題困擾過嗎?

你的問題有可能得到邊博士團隊的專業解答!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有倆寶,怎樣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看寶媽來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