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撰文丨我的閨蜜老紅帽

在懷孕的過程中,如果母體受到了病原體入侵感染,那麼,母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在不傷害胎兒的前提之下,啟動免疫響應,抑制病原體複製【1,2】。而在某些情況之下,比如子宮感染,那麼胚胎炎症也就不可避免,甚至會造成難產和死胎等等嚴重的後果【3,4,5】,在此過程中,胚胎的一型干擾素訊號通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懷孕過程中,有些病菌感染,比如流感病毒感染,是經常發生的。流感病毒可以啟用母體一型干擾素訊號,從而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複製,而對胎兒影響卻不大【6,7,8,9】。因此,機體中應該存在這樣一類保護機制,在病原體入侵時,既可以在感染部位啟動干擾素訊號通路,又可以避免母體的干擾素對胎兒的傷害。

近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Nicholas S Heaton研究組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GPER1 is required to protect fetal health from maternal inflammation的文章,發現鳥苷酸結合蛋白偶聯的雌激素受體1(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 1,簡稱GPER1可以在母體發生炎症時,透過調控干擾素訊號,有效保護胎兒。

為了研究干擾素訊號通路在母體和胚胎中的不同調控機制,作者透過全基因組CRISPR-Cas9技術,以連線有干擾素報告基因的人類上皮細胞係為實驗材料,篩選出可以顯著下調幹擾素訊號的基因。GPER1,也稱GPR30,就是其中之一。在懷孕過程中,雌激素水平顯著升高【10,11】,所以,GPER1很可能是聯絡孕婦激素水平和胚胎幹擾素訊號的節點之一。

為了進一步驗證篩選結果,作者採用GPER1特異性抑制劑G15,發現G15可以有效阻斷GPER1對干擾素的抑制作用。而在過表達GPER1和加入GPER1特異性激動劑G1的情況下,干擾素水平被有效抑制。

接下來,作者研究GPER1抑制干擾素訊號這一功能,主要發生在哪些器官組織中。作者提取懷孕母鼠的不同器官組織,進行以GPER1為靶標的免疫印跡實驗。作者發現胚胎組織,包括胎盤中,GPER1的水平最高,而在整個胚胎中,尤其以血管附近表達量最高。上述這些結果都暗示,GPER1很有可能是區別調控母體和胎兒干擾素訊號的關鍵分子。

為了確定GPER1的功能,作者採用懷孕母鼠感染流感病毒的模型,並在實驗組注射GPER1的抑制劑G15。與對照組相比,注射了G15的實驗組小鼠其流感病毒對母體的影響沒有明顯區別,但是,胚胎幹擾素所誘導的細胞因子水平,包括CCL3和CCL5,顯著上升,而干擾素自身水平變化不大。另外,與對照組相比,注射了G15並感染流感病毒的實驗組母鼠,其子代小鼠的重量顯著變輕,死胎機率也顯著增加。作者還採用了GPER1缺陷鼠,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最後,為了更好的聯絡GPER1功能與干擾素水平之間的關係,作者在給懷孕母鼠注射RNA病毒類似物polyIC和GPER1抑制劑G15的同時,也分別加入干擾素alpha和beta型受體的中和抗體。作者發現,干擾素alpha型受體中和抗體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RNA病毒和G15共同作用下對小鼠胚胎的傷害作用。

綜上所述,作者發現在懷孕過程中,GPER1的活化,可以有效抑制胚胎組織中的干擾素訊號,透過抑制劑和基因缺陷小鼠模型阻斷GPER1的功能後,小鼠的胚胎髮育出現停滯現象,死胎機率也大大增加,但是,這一現象往往只出現在懷孕母鼠受到病毒感染,產生炎症的情況之下。因此,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GPER1是懷孕過程中干擾素訊號的關鍵調控因子之一,它在介導母體對入侵病菌進行免疫響應的同時,還可以保護胎兒免受傷害。當然了,作者也提到,目前來說,GPER1如何調控干擾素訊號的具體機制仍舊不得而知;GPER1在某些情況下,並不能起到完全保護胚胎健康的作用,這也是作者這項工作應用於臨床所需解決的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71

製版人:SY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 K. Racicot, J. Y. Kwon, P. Aldo, M. Silasi, G. Mor, Am. J. Reprod. Immunol. 72, 107–116 (2014).

2. G. Mor, I. Cardenas, V. Abrahams, S. Guller, Ann. N. Y. Acad. Sci. 1221, 80–87 (2011).

3. C. B. Coyne, H. M. Lazear, Nat. Rev. Microbiol. 14, 707–715 (2016).

4. L. J. Yockey et al., Sci. Immunol. 3, eaao1680 (2018).

5. J. Buchrieser et al., Science 365, 176–180 (2019).

6. Y. Nagaoka et al., Dis. Markers 2017, 2594231 (2017).

7. M. T. McClain et al., Clin. Exp. Immunol. 183, 441–451 (2016).

8. C. Hansen et al., J. Infect. Dis. 206, 1260–1268 (2012).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常給孩子做這兩種菜,不僅長個還能提高智商,很多家長“偷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