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引子:今兒在小區,碰到容媽在教育孩子:容妹躺地上哭得撕心裂肺,容媽在一旁命令她起來,聲音一聲高過一聲,容媽眼睛都紅了,情緒激動,而容妹依然躺地上,倔強的不願爬起來,只是一直哭喊著:“媽媽抱抱……”

容妹今年兩歲半,一直是容媽在帶,容媽是位溫柔的媽媽,一般情況下不動手打孩子,說教為主,今天這樣的情況,她雖情緒激動,也沒動手,看我們過去勸,她一邊命令孩子起來,一邊說:“這孩子真是太倔了,脾氣一上來,誰說都不聽,我今天非得讓她自己起來,才兩歲多,我還治不了你了?”這情況,是娘倆都倔一塊兒了。

其實,容媽一直奉行科學育兒,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但她說容妹脾氣倔,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貼標籤,當你認為孩子就是倔脾氣時,孩子還真的會照著你的標籤成長,而我們總說不貼標籤不貼標籤,卻不知,在無意識中,孩子還是被貼標籤了。

兩歲多孩子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兩歲多的孩子對於情緒、脾氣的認識,還存在摸索階段,她們開心時有時表現是大笑,有時是大叫,她們難過時有時表現是大哭,有時是搗亂……

至於上面容媽說的孩子脾氣倔,躺地上不起來,這是因為孩子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她的情緒:她現在很難過,想讓媽媽抱抱,媽媽雖然沒有動手打她,但媽媽發怒大叫的樣子好可怕,媽媽嚇到她了,還不願意安慰她,她害怕、難過,聽不進去媽媽的指令。

在這個事件裡面,容媽真的是自己給自己氣受了,孩子還小,我們不能單單用“倔”來概括,她正處於情緒化,你現在跟她講道理、下指令,她肯定聽不進去,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慢慢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躺地上撒潑,這肯定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我跟容媽還算相熟,跟她說了這些利弊,她把孩子抱起來,慢慢地孩子也不哭了,她自己也平靜了,之後,她才帶著孩子回去,慢慢跟孩子講道理去了。

上面說到先安撫解決孩子的情緒,那若是我們先使用暴力讓孩子糾正行為,會出現怎樣的情況,這個坑,我家當年踩了……

我們當年踩的坑

那時候,小小也是兩、三歲的樣子,一直是比較脫跳的孩子,我婆婆一般喜歡就事論事,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那次,因為小小要喝水,我在廚房,婆婆當時沒注意,沒聽見小小的需求,她一生氣,猛地把自己的水杯砸在地上,“嘭”的一聲,把她自己也嚇哭了……

當時婆婆就炸了:“你這孩子怎麼回事?砸壞了怎麼辦?砸到腳怎麼辦?什麼怪脾氣?”然後就聲色俱厲跟她說砸東西的各種壞處,說著說著,還上升到這種行為是壞孩子行為。

小小聽到這樣的指責,哭得更大聲了,這就是不管孩子情緒,先糾正孩子行為的典型例子。

下面說說我當時的做法,情緒引導三部曲:

我當時聽到聲響,跑出來一看,小小明顯是嚇到了,得安撫她。

1、 認同情緒

我跑過去,蹲下抱著她:“寶貝,沒事沒事,杯子砸到地上聲音太大了,是不是?寶寶嚇到了吧?”慢慢地小小才停止哭泣。

2、 安撫情緒

接著告訴她:“不怕,不怕,這是杯子掉地上的聲音,是不是嘭的一下,看媽媽也可以發出嘭的聲音。”我會模擬嘭的聲音,讓小小看我嘴型,幾次下來,她還會跟著我模仿。

3、 追溯根源,引導正確表達情緒

接著,我問她:“小小,你為什麼要把杯子摔了呢?”

小小:“媽媽,我想喝水。”

上面所說的三步情緒引導法,

我:“你想喝水,你跟我們說,讓我們幫你倒熱水呀,不能摔杯子的,杯子摔壞了,小小喝水怎麼辦呢?”

小小:“我叫了,你們不理我。”

我:“小小,我們很愛你,不會不理你的,如果我們沒有理你,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聽到,這種時候,你應該跑過來拉一下媽媽或是奶奶的衣服,告訴我們你要喝水,下次,可不能摔杯子啦。”

對於孩子情緒的引導,很多家長只做到前面兩步,這是治標不治本,只有我們告訴孩子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的情況才能有所緩解,說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對於孩子的各方面引導,本來就是日復一日的迴圈過程。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產後塑形—腰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