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春分日》 唐 徐鉉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適逢每年公曆3月20日或21日,當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因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分的含義有二: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指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也時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節,《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天裡,萬物欣榮,生機蓬勃,也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然而春雨綿綿,天氣潮溼,乍暖還寒,氣候很不穩定,極易感冒。

春分過後,春陽之氣增長的非常的快,也伴隨著人體的血液和激素的分泌都有明顯的增強之意,情緒也是波動的很大,而且春分氣溫也是變化無常,所以就會很容易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衡,直接的導致疾病的發生。此外,春分之後雨水的增多導致溼度增大,很多身體體質較弱的兒童很容易舊疾復發。如會出現一些過敏性病。又因為春天細菌比較多,很多疾病傳染的很快,因此這個時期一定要特別的注意保健調理。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平衡。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養生時也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則人健康、有神;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素問·骨空論》中所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所以,我們在情志、運動及飲食上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原則,對身體陰陽的平衡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杜絕疾病,使健體強身。

中醫認為在春分時節正是天地自然陰陽之平衡,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因此我們要注意飲食,把握好養生的好時機。尤其在春分時節因春天多變的氣候又會使體內失衡,誘發一系列疾病。

因此,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差,所以節氣推拿調理尤為重要。調和陰陽,順應自然規律,調動機體潛能,提高自身抗病能力與適應能力。

合理增減衣物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的保養原則,宜晚睡早起,慢步緩行。春分時雖然太陽直射赤道,北半球Sunny逐漸增多,大氣日漸暖和,但日夜溫差較大,而且還不時會有寒流侵襲。

此時保養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尤其應注意下肢及腳部的保暖,穿衣以下厚上薄為宜,“勿極寒,勿太熱”。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小孩,更應注意適時增減衣物,以免穿脫不當引起感冒。

飲食均衡

春分與驚蟄同屬仲春,此時肝氣旺,腎氣微,故在飲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同時,由於肝氣旺,易克脾土,而且今年在進入二之氣後,客氣為寒水當令,雨水較多,易生溼,因此飲食方面同時也要注意健運脾胃,健脾祛溼。

在飲食上也要遵循“以平為期”的原則,日常的飲食要能夠保持機體平衡協調。春分時節不能吃大寒大熱大物,要戒酸增辛。春天養肝,宜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韭菜、等有利陽氣生髮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銀耳、蘿蔔等。

合理運動

春分時,陰陽平均,人體氣血要保持平衡,運動宜不急不緩,過於劇烈則引動肝火,一動不動則氣血淤滯。

運動最忌一次過量,等到覺得疲勞時,正氣已傷。每天3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不疲勞為好。 運動時間儘量在早晨,不要在睡前1小時內,夜晚過度運動令人興奮影響睡眠。若只能在晚上運動,儘量選擇散步、瑜伽、體操這類運動量小的活動。出汗後不要吹風,儘快擦乾。

春分節氣推拿

節氣推拿是根據孩子陰陽穴位的特性及自身體質特點,幫助機體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最大限度的調動機體的潛能以應對環境變化、抵禦疾病,有助於防病保健,增強抵抗力,減少孩子得病的機率。

哪些孩子急需通過小兒推拿調理改善體質呢?

1、反覆感冒的孩子,肺主治節,節氣期間最易病邪犯肺,所以需要結合推拿增強肺功能。

2、慢性疾病需要調理體質的孩子,如慢性鼻炎,慢性腺樣體肥大,疳積,貧血等,藉助大自然的力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來幫助孩子調理體質。

3、保健的孩子,上醫治未病,預防永遠大於治療。

春分兒童保健推拿穴位

1、位置: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在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來回推

次數:1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2、揉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手法: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

次數: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3、清肝經

位置:食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為清肝經

次數:100-500次

作用:平肝瀉火、解鬱除煩、養陰平肝、和氣生血

4、清肺經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末端。

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或自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名清肺經

作用:補益肺氣,清肺瀉熱,止咳化痰。

5、補腎經

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或在小指掌面末節)。

操作: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腎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滋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養下元,清熱利尿。

備註:孫重三流派中補腎經為指根推向指尖。大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各自學習流派為準!或者亦可以選擇旋推的方式!

5、順運內八卦

位置:以手掌中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畫一圓圈,八卦穴即在此圓圈上

操作:順運八卦,又稱運八卦。用拇指面自乾向坎運至兌為一遍,在運至離時輕輕而過。

次數:運100~500次。

作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6、摩腹、

位置:腹部

手法:術者用掌或四指摩腹部,稱摩腹,摩300~500 次。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主治: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積,消化不良,便祕,厭食,傷乳食瀉。

7、捏脊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捏。

次數:捏3~5遍。

作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

8、揉足三裡

位置: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稱按揉足三裡。

次數:20~30次。

作用:健脾和胃,強壯身體。

9、揉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處。

操作:用兩拇指面輪流自足根推向足尖,稱推湧泉;用拇指端按在穴位上揉之,稱揉湧泉。

次數:推100~400次,揉30次左右。

作用:滋陰,退熱。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損害孩子視力的,並非電子螢幕本身,而是不良的用眼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