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父母都包辦代替,他們的生活能力很差,任何事情都需要依賴父母,離開了父母,他們甚至無法照顧好自己,因為父母過分嬌縱他們,導致他們的各方面能力很差,他們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巨嬰。

但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巨嬰,這種巨嬰跟上述情況恰好相反,是由特別孝順的子女培養出來的父母,他們習慣於子女的付出,並覺得理所當然。

1、樂於付出的孩子與樂於接受的母親

小蘭的父親在小蘭25歲時去世,去世時,母親50歲出頭。

父親在世時,幾乎所有大小事情都由父親操心,父親過世後,母親一下子沒了依靠,幸虧小蘭家有四姐妹,她們格外孝順,母親幾乎也不操什麼心。

小蘭的母親有退休金,足夠養活自己,但小蘭還是承擔了母親所有的生活開銷,讓母親把退休金當零花錢,她想讓母親的手頭更寬裕,幾個姐妹也隔三差五來看望。

幾個女兒幾乎每年都帶她出去旅遊,即使沒時間出去,也給錢她跟團旅遊。

只要是參加的飯局,即使是年輕一輩在一起玩,女兒也會帶著她,雖然她插不上話,但她也樂意跟著。

家裡電視機壞了,她打個電話,女兒便買來並安裝好;只要有什麼需要,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

親戚們都覺得這個媽媽好享福,非常羨慕。

但說不清為什麼,小蘭她們總覺得自己的照顧還有不周到的地方,總是很擔心母親。

2、過於孝順的孩子,會讓父母形成依賴

前幾天親戚們在一起團年,小蘭坐上桌子,聽見母親叫她:“坐在我旁邊來吧,今天沒有人給我夾菜。”

小蘭連忙坐了過去。因為從母親五十多歲開始,只要和母親坐在一起吃飯,都有專人為她夾菜,這一習慣差不多保持了二十年了。

緊接著母親打完麻將準備回家,照例她知道一定有人送她,然後有人付錢。

今天小蘭和她同路,於是和她一起坐上計程車,到了目的地,小蘭發現忘了帶手機,身上只有百元大鈔,於是她向母親求助付車費,因為母親才打了麻將,臨走時她看見母親把零錢裝進了包包。

可母親卻說:“我沒有零錢。”

小蘭說:“你剛才不是打麻將了嗎?”母親卻堅持說輸光了,小蘭很生氣。

原來,這些年,母親對她們的付出早已習慣並刻在她的骨子裡了。

不僅是金錢方面,小蘭發現,在其它方面對她們的依賴造成的結果也顯現出來。

前段時間,小蘭和母親出去買吃的東西,小蘭去上廁所,讓母親幫忙排個隊,回來後,她發現別人在她面前插隊,而母親只小聲嘀咕了一下便不再作聲了。

小蘭還想起,這些年,母親已習慣她們的包辦,已害怕獨自面對許多事,到任何地方,哪怕是熟悉的地方上廁所,她都亦步亦趨地跟在她們身後。

就連跟別人打交道,她似乎都很害怕。

小蘭才完全意識到,母親已被照顧成了一個嬰兒,準確地說,成了一個巨嬰。

這也正是她們成天擔心母親的原因,一方面覺得應不斷地照顧,一方面又擔心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陷入到了這個無限迴圈的怪圈中。

3、巨嬰母親的根源,在於家庭角色的錯位

不知道為什麼,小蘭覺得應該事無鉅細地照顧母親,擔起責任,但另一方面,她每次看到母親的依賴太重,又忍不住一見面就數落母親。

比如,母親拿個包包出門,她會指責:“你拿包做什麼?有什麼東西好背?”

她去接母親,母親沒看見她的車,她會數落:“怎麼車來了還不知道,你就不能靈活一點兒?”

總之,她的照顧背後,懷有深深的怨氣,這種怨氣似乎一觸即發,變成了無處不在的攻擊。

這種攻擊,讓母親在她面前唯唯諾諾,對她很害怕。

因為,小蘭與母親的角色發生了顛倒,作為成年人的母親,把女兒當成了自己的母親,她在女兒身上找到了久違的母愛。

母親在女兒面前找不到任何價值感,而女兒因為沒有得到母親的認可與愛,對母親充滿了怨恨,透過對母親的照顧進行攻擊。

在一個家庭中,愛是至上向下流動的,就像水的流動,不可能倒流,女兒成為了母親的母親,使家庭的序位發生了混亂。

小蘭一方面覺得不堪重負,但另一方面因為內疚又不得不照顧母親,和母親的關係總處於痛苦的糾結中。

因為照顧母親不是發自內心深處,所以導致小蘭有很強的犧牲感,所以一有機會就抱怨。

這種關係模式就像毒品,一方面讓人著迷,但另一方面又使人越來越沉溺其中。

讓母親和孩子迴歸應有的位置,雙方都會經歷痛苦:

母親要面對巨大的拋棄感和憤怒,但這種拋棄感,不是孩子給她的,而是要面對她的父母拋棄她的創傷;

而女兒要面對強烈的內疚感,劃清關係的邊界,這勢必會打破家庭原有的平衡。

但要讓家庭中的序位迴歸正常,就必須打破這種平衡,才能重建親密關係,讓愛真正在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流動。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終於把煙花給放了,夠費勁兒的,不過孩子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