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回爺爺奶奶家過年,大孩子居然帶著兩小的孩子運動、軟硬兼施地帶著他們寫作業、晚上睡覺前刷牙,我有些自愧不如的感觸,也有那麼一瞬間的恍惚:孩子是我教的嗎?我做對了什麼?

有這樣的想法,一是因為我受積極心理學的影響,凡事只看好的?還是太知道自己關於孩子培育方面哪些做的不夠,就是屢知不改?

做對的部分確實就是正確三觀的影響?

因為知道自己對的部分是來自於積極向上的赤誠之心,因此在這方面的宣導不遺餘力?比如雞湯書?比如週會?比如他們看不看我都日日照發的日更?比如每週日的家庭早茶……

總覺得在事件上引導不如種下善念的心錨,今年自己的成長得益於好習慣,因此,以後跟孩子們渲染的應該是心態+習慣吧?

父母不可能是孩子的方向,心態才是吧,我們的指點和建議應該也成為不了孩子的步伐,習慣應該是可以的。

寫到此處,我突然間覺得我們的心態、習慣、價值觀、快樂與否等等都很重要,如若不然,給孩子們種的種子錯了,花兒開不開誰說了算?

尼采是一個存在主義的哲學家,他自己就認為,假如一個人明白了為什麼活,就能承受所有如何活的問題。我們平時更強調的什麼管理方法、工作方法、學習方法,都是在研究如何活,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為何活。

這很重要,因為生命質量最大的敵人可能是情緒,而情緒呢,像一個鐘擺,當它空虛的時候他會得抑鬱症,當他有兩個以上的目標的時候,它會得焦慮症。

所以,我們並不能硬塞著給很多方法、技能、培訓,是不是應該先帶孩子們看看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呢?帶孩子們探索為實現目標可以培養的行為習慣呢?

是的!

我發現這一梳理之後,我自己的心態更篤定些了,沒有機會誤人子弟,絕對不能誤己孩子,今晚的購買書單方向有了,明天旅行車程中重啟新年第一次家庭會議:新年大家共同增加的好習慣有嗎?

當媽媽,愛是標配,不斷升級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是學問呀!

2021,我們來了:)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女孩第一次“生理期”,晚於限定年齡,未來多半是大長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