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節是中國4大傳統祭祖節日之一,也是中國法定的老年節,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極其深厚,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些重要而特殊的節日裡,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知識傳遞給孩子,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01 給孩子講一講重陽節的由來與寓意。(1)重陽節的由來: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必須依靠祖先遺留的智慧、總結的經驗教訓來耕織種植,所以形成了一種崇拜祖先的文化心理。
基於中國古人對先祖的無限敬重,對祭祀的高度重視,而形成了古老的中華文明。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重陽節的寓意:
根據《周易》的理論,“六”為陰,“九”為陽,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陽數相重的日子,故稱作“重陽節”,也稱“重九節”。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重陽節暗含祝禱老人長壽安康的寓意。
02 給孩子講一講重陽節的習俗。(1)登高。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
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古人對山神非常崇拜,認為山神能夠幫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選擇在“陽極必變”的重陽之日上山躲避災禍。
而此時,正逢山野裡的野果、藥材成熟之季,人們亦可在登高之時順便採摘野果和藥材。
望遠,是因為重陽左右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清閒,人們可以在山上悠閒地觀賞漫長寒冬到來之前的絢麗秋景,將豐收的景象盡收眼底,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2)賞菊。
菊是長壽之花,為文人墨客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重陽之日,落木蕭蕭下,群芳簌簌謝,唯有菊花,盛放傲人的姿態,獨攬天地之秋意,所以,逢及重陽,必與菊花緊密相連,賞菊成為了重陽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3)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朝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採摘它的枝葉和果實,用紅布縫製成香囊,佩帶在身上,用以辟邪去災。
重陽前後,秋雨潮溼,熱氣尚未退盡,易滋生蚊蟲,衣物也易生黴,而茱萸恰好有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等功效,所以古人在重陽節用它來除蟲防蛀。
(4)吃重陽糕
中國自古有重陽節吃糕的習俗,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重陽糕的習俗。《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宋朝文人吳自牧《夢樑錄》載,“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曰重陽糕。”
有民俗專家稱,“糕”與高諧音,最早作為重陽日食品,包含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寓意,之後民間才漸漸有了登高吃糕的習俗,取步步登高之吉祥含義。
(5)飲菊酒
中國早在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被譽為長壽之花,屈原筆下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意為服食菊花瓣。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
03 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數代同堂的生活模式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子女長大後,都在外求學、就業、結婚生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屈指可數。
老人為了兒女,含辛茹苦、無私奉獻,走過了磕磕絆絆的大半生,如秋盡歲末之重陽,他們不僅想把歷經風雨領悟的人生大智慧講給兒孫輩聽,也渴望享受兒孫繞膝的歡樂。
時值重陽,我們不妨攜著子女去看望老人,去關愛他們,感恩他們的付出,為他們孤獨的心靈送上慰藉,也用心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
04 和孩子一起誦讀古詩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名篇佳賦燦若星河,時值重陽,和孩子一起誦讀歷代詩人吟詠重陽的詩詞,讓孩子充分經受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
杜牧 ·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孟浩然 ·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陶淵明 ·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李清照 ·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王維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個重陽節,讓我們帶著孩子,做好這4件事,陪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重陽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