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寶媽和起點君說寶寶很容易被別的小朋友欺負,自己很心疼卻不知道怎麼處理比較好。尤其是最近開學了,這種擔憂越來越強烈:
“我的孩子很內向,有時候從幼兒園回來身上有小傷痕,我又不好意思老是問老師發生了什麼事,真是急死了。”
“我自己帶寶寶出去玩時,他被別的孩子打的話,我會上前阻止,但我不能一直跟著他呀。”
“看到寶寶被打,心想忍忍吧,但又覺得憑什麼我們要受欺負。”
“我的娃被打了只會放聲大哭,我總不能讓他打回去吧?”
你們是不是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呢?彆著急,接著往下看吧。
家長不用太過緊張
首先呢,起點君想說小孩子在一起玩很容易發生矛盾甚至打架,不過這和我們成年人想象的欺負和霸凌不是一回事。
3~5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意識越來越強烈了。
因此,孩子在這時期會表現得極其自我中心,他們不會也無法去關注其他小朋友的需求和感情。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打人都不是出於惡意,只是一時的衝動,或者說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跟其他小朋友打交道,所以不要輕易定義他們是欺負人或者被人欺負。
孩子平時受“欺負”,最多是被推搡了或者拍打了幾下。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爸媽無需太過緊張,因為強烈的怒氣、憐惜都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很嚴重,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正常社交。
當然,更不應該讓孩子用“打回去”的方式進行反面強化。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了,他們很容易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如果孩子做不到,可能更加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安撫孩子,詢問過程
那麼當孩子發生爭執或被打之後,家長該怎麼做呢?寶寶在這時候經常會放聲大哭,家長要先抱抱孩子,檢查一下有沒有受傷,安撫他的情緒,讓他感受到關愛。然後可以問他一些問題,了解一下發生了什麼事情。
比如說:“是誰打的你呀?”“你們當時在做什麼?”“他為什麼要打你呢?”“哦,那寶寶肯定很傷心對吧”通過這些問題讓孩子講述整個過程,在講述的過程中他的情緒就能慢慢平復下來,覺得沒有那麼難受和委屈了。
在了解了大概的過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那你覺得你有沒有錯呢?”“下次你會怎麼做?”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錯,怎麼做會更好。家長還可以抓住這件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讓他體會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小朋友之間應該要團結友愛,教孩子寬容待人。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小傷痕和滿是淚水的小臉蛋都特別心疼,於是忍不住要上前阻止或者到幼兒園幫孩子解決,但這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當孩子習慣了這種保護之後,他們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想尋求或等待家長的幫助,這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
起點君想起美國曾經有“直升機式育兒”的說法,指的是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焦慮地徘徊在孩子身邊,監控他們的一舉一動。最近有個新的說法叫做“鏟雪車式父母”(Snowplow Parents),就是說有些父母像鏟雪車一樣,為孩子清除了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所有障礙,這樣他們就不必遭遇失敗、挫折或錯失機會。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天天盯著孩子生怕他被人欺負,也不是提前為孩子剷除面前的障礙,而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舉個例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別的小朋友打你,你要大聲地勇敢地制止他,如“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能這麼做!”“我們倆是好朋友,你打我,我會覺得很傷心的!”“你想要這個玩具可以拿你的跟我換,如果你打人,以後我就不跟你玩兒了!”
爸媽可以在家裡和寶寶一起大聲練習,大音量和堅定的態度會讓強勢的孩子心虛起來。而且小孩子之間的交往是很純粹的,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玩耍過程中會發生爭執和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孩子們在社交中必然要經歷的。他們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通過摸索實踐,找到最舒服的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當然,家長心中要有一定的判斷,如果覺得不只是小打小鬧,而是上升到了傷人甚至霸凌的地步。那麼尋求老師的幫助、家長之間的協商是很有必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