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都是為你好”,相信這句話,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很多遍了吧。很不幸曾經我也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在孩子犯錯,或者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前行的時候,這句話總會讓父母們脫口而出。這樣頻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結果會讓孩子揹負上滿滿的愧疚感。表面是“為你好”,實際上是父母透過孩子的內疚感從而控制孩子的行為,否定他們的想法,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裡,父母總在“以愛之名”控制孩子。

記得幾年前去給女兒報輔導班,當時接待我的是輔導機構的創始人,她給我分享了自己的真實故事。她特別疼愛她的獨生女,她覺得女孩子就要像公主一樣生活才會幸福。從小到大女兒所有大事小事她都一手包攬,讓女兒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她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卻換來一紙絕情書。

女兒考上大學走後,給她寫了一封信,說痛恨媽媽包辦了自己的人生,從來不給她獨立和選擇的機會,不給她探索世界的能力。那一刻這個媽媽崩潰了,她給了女兒需要的一切,但是換來的只有女兒的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感。其實,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味地壓制和強迫順從,只會適得其反。

我們總想用自己失敗的經驗,給孩子做前車之鑑。我們總想著自己走錯的路,不能再讓孩子走錯任何一步。但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替代他們。對孩子的無私看似承載著父母滿滿的愛,實際上卻是一個禁錮孩子內心的牢籠。

長期的質疑、打壓、否定下,孩子必然會受傷,會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

朋友7歲時父母離異,她跟隨爸爸遷居到爺爺奶奶生活的城市,爸爸因為工作原因,住在單位,她就跟爺爺奶奶姑姑們住。在那個只有學習才是唯一觀念的家庭,所有學習之外的愛好特長,都是不務正業。

朋友特別喜歡畫畫,小學三年級拿了學校畫展第一名,家人卻撕了她的畫本,說考八十多還有臉畫畫,從此這個朋友再也不敢畫了。當了班委被家人發現,家人還是那句,學習還搞不定,還有臉當班幹部,辭了吧!朋友哭著去老師那裡辭了班委。即便後來參加詩歌朗誦獲獎,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都是偷著去。

在巨大的家庭否定下,這些可能會成就未來的優點,都被家庭在萌芽期就扼殺。她記得小時候,奶奶最常對她說的就是:“你呀,學習上腦子笨的像豬,玩起來一個頂兩個,不好好學習,長大了也是個笨蛋,真是姑娘的身子,丫鬟的命。”這樣的教育看起來對孩子都是恨鐵不成鋼。但頻繁的否定,質疑和打壓,像是在說:“你能力太差,不值得我的認可。”

她就是在這種長期的質疑、打壓、否定下長大。成為一個極度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厭學,早早步入社會,戀愛結婚。她太想有個家,有人愛她。可惜婚後的生活她委屈求全,被老公無情的壓榨和剝奪人生,而她連反抗的底氣都沒有。

童年在打壓和否定中成長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只能選擇順從,於是家人的批評和否定,讓孩子不斷深陷自我懷疑的泥潭。當孩子不被家人認可,她們會逐漸開始相信,不論自己怎麼努力,都很糟糕。成年後會在任何關係中自我懷疑,敏感,討好。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的:“小孩子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很多時候,父母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的權威,總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不容許孩子的不順從。一旦孩子不順自己的意,就會覺得孩子對不起自己的付出。他們會質問孩子,表現得像是自己是受害者。這樣以愛之名的教育,到底是為了讓孩子更好,還是更想滿足自己的控制慾。

以前老公總在大女兒懶散學業的時候衝口而出:“你對得起我們為你付出的一切嗎?怎麼就不懂我的苦心呢?”那時我們還不知道,我們每次脫口而出的說教之詞,實際上,只是想喚起孩子的內疚感,來控制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但問題是,我們只關注了自己受傷的感受,將失望全部轉嫁給了孩子,卻無視孩子本身的脆弱。

希望父母們都能夠反省自己給予孩子的愛,是否是健康的,是否是孩子需要的,是否是對孩子有效的鼓勵和助力,而不是承載太多期待和對孩子順從的期望。不要讓父母的“以愛之名”成為孩子成長道路的負擔。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說,孩子獲得愛和讚許非常重要,但讚許應該針對他們真實的樣子,減少想要控制一切的慾望,而不是父母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尊重傾聽孩子的心聲,接納成功的同時也要接納孩子的失敗。只有內心充滿愛的孩子,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牛年教孩子折出一隻牛氣沖天的小紙牛,步驟詳細,只要一看就會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