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檢測一種教育的好壞是要看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是被如何對待的。
比如,您的孩子在餐桌前扭來扭去,你已經提醒過:“要小心一點,這裡有個杯子,別打碎了。”結果沒過幾分鐘,“啪”的一聲杯子碎了。這時您會怎樣反應呢?
“讓你小心,你不小心!杯子碎了吧!”如果是這樣,孩子會怎麼想、怎麼做呢?他可能會在很生氣的同時想——我又不是故意的。
並且可能會在下一次時選擇撒謊“這不是我做的”,還可能會很叛逆,心裡偷偷嘀咕“你沒打碎過杯子嗎?我打碎個杯子怎麼了?”
我們會發現不管孩子的哪一種反應,都沒有關注這件事情的自然後果。我們期待的是孩子能夠下次注意和小心一些,而不是有這些奇奇怪怪的心思。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以打碎杯子為例,我建議大家這樣做。第一時間迴應道:“寶貝,你還好嗎?千萬別動,等媽媽把碎片打掃一下,你再下來。”
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孩子本身。如果只對後果大喊大叫,生氣地進行訓斥,最後只會讓孩子逃避。相反,如果我們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覺得:“哦,天哪,我下次一定要小心。”
這才是自發的在修正自己的行為,即成長型思維。
擴充套件補充:
1.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越不讓孩子幹啥,孩子就越得幹啥。什麼?你家的孩子不這樣?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你越想讓他幹啥,他卻越不幹啥。(別人家的孩子除外)
所以你可能經常會陷入憤怒中,認為這是孩子的錯,然後,教育(吼,訓,打)他!
2.
前幾年有位家長對我說:“黃淮老師,聽完你講課,我有點擔心。我家的情況是本來孩子很聽話,我們關係也很好,我從來不訓他。但3歲後他開始不聽話,我從語氣嚴厲,到數123,再到‘你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又到‘媽媽不要你了’,越來越難管。現在孩子6歲,我開始打他。”
這位家長很害怕,擔心打也不好用了,怎麼辦?
3.
如果你上班堵車,遲到了10分鐘,你可能會很難受,你的心裡會想“明天一定要早點出發。”
結果第2天狂風暴雨,你雖然提前出門10分鐘,但結果還是遲到了半個小時。“為啥不提前看看天氣預報呢?”你心裡暗暗琢磨。
這時領導突然出現在面前,“某某某,你怎麼回事?整天遲到!注意點!”當然你不會說什麼,那畢竟是領導。但你心裡會怎麼想呢?
“誰整天遲到了?就昨天和今天,哼,誇大其詞!”
“你家離的近,走過來就5分鐘,我們家這麼遠,天氣這麼差,怎麼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呢?”
看到沒?嘴上不說,心裡一直在反駁。我們本來在分析自身的原因,但因為領導不分青紅皂白的數落,一下子就蹦到了在領導身上挑毛病。
4.
如果你犯了錯,就被訓,你可能會出現幾種決定。
本著“多幹多錯,少幹少錯,不幹不錯”的原則,消極怠工;
覺得自己可能會被訓,想盡一切辦法掩飾,甚至撒謊,小問題被拖成大問題;
生某人的氣,某人越不讓我幹什麼,我越幹什麼。
5.
所以,孩子因為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因為好奇用了我們的口紅,因為不熟練包餃子失敗了,因為沒掌握,考試沒考好……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自動自發的修正,發展自律性和自我反思能力,訓孩子的方式估計是起不到作用的。
6.
“寶貝兒,你想畫畫是嗎?媽媽給你準備一些畫筆,你用你自己的畫筆畫在紙上,這個口紅是媽媽的,如果你想用的話,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默默的收起你心愛的被掰斷的口紅)
“寶貝兒,這些是你包的嗎?看起來你越來越熟練了,媽媽小時候也練了很久”(煮好了默默的把奇怪的餃子吃掉)
“親愛的,你這次沒考好,我看到你好像很難過,看到你這樣難過,我也非常難過。你是因為不如想象中考得好難過,還是因為學不會而難過?”(默默的抱著你難過的孩兒,聽聽他心裡在想什麼)
7.
唯有愛,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