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釋出的《2021,成為一個心平氣和的媽媽》,得到不少朋友的點贊和支援,也有媽媽留言:都是孩子氣的我,你說再多也都是白費力氣。也有人認為理論很好,一用就廢。這些感受,我特別能理解。因為我自己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
想象一下,原本一家老小開開心心出門遊玩,熊孩子一路蹦蹦跳跳,開心的不得了,一會兒折一個樹枝,一會兒扔幾塊石頭,一刻也安靜不了,你先是溫柔制止:不能毀壞環境,也不能傷了他人。重複了幾次,小孩子像沒長耳朵一般,依然我行我素,你說的話在他看來就像放屁一樣,一點作用也不起,你說你惱不惱火?能不能忍住不發脾氣?脾氣火爆的家長,早就幾腳踹上去,哪裡還顧得上講道理。
首先說明,我目前追求的是儘量的心平氣和的說教孩子,但我不會放棄,作為一個媽媽管教孩子的權利(包括打罵)。太過絕對,我根本做不到!而且損害環境,折毀樹枝,亂扔小石頭,存在傷害他人的隱患,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不被允許的,口頭上遏制不住,來點暴力未嘗不可。
但即使是打孩子,冷靜帶點威嚴的打手心或打屁股,還是氣到發瘋、追著孩子一頓暴打,你覺得哪種打法更有說服力?從我自己養育大寶這8年的時間線來看,從最初的亂髮脾氣、情緒失控到現在,即使生氣也能意識到當下的自己正在生氣,為什麼生氣的時候,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限制在一個度,語氣盡量平穩,不帶辱罵性的字眼,更冷靜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即使打罵過他,也不影響孩子跟我也更親密,我說的話他更願意聽,他的情緒也更趨穩定。
比如今天早上他因為進小區磨蹭而被他爸亂罵一通,他的表情有點落寞,但並沒有很受傷,他悄聲對我說:“爸爸是不是得了罵人症。”
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並在無意識中會模仿我們的行為。
我們為什麼要改變
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自我修養自我成長的過程。
我很清楚一點:除了我自己,我改變不了任何人,無論是老公還是孩子。期望他人主動改變,無異於痴人說夢,我能改變的只有我自己。我從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存在感,全聽老公的這麼一個懦弱的人,慢慢成長為獨立自主,慢慢走進老公眼裡,心裡,花了近10年時間。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只有自己變了,周圍的世界才會跟著變。
尤其是周圍,親子關係惡劣,孩子養廢的事例枚不勝舉,許多媽媽跟我私下聊天就是孩子跟自己沒話聊,吃了嗎?考試考多少分?作業做完沒有?孩子要不嗯要不啊,再也沒一句多的。這還算乖巧的。惡劣一點的就是房門一關,你也不知道他在幹啥,你一開口他就不耐煩,嫌你囉嗦,更別提聽你講什麼人生大道理,甚至幾個人在家管不住一個小孩,你說什麼他都不聽,甚至跟你對著幹,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你能把我怎麼樣”的架勢!的確,你能把他怎麼辦呢,頂多打他一頓出出氣,然後他就乖巧聽話了?不,該咋樣還咋樣。於是,你只能寄希望於魔鬼青春期快點過去,等孩子自己長大了或者當父母了才能理解父母當年的苦。
讓一個人改變的力量有兩種:愛與痛苦。
與其在痛苦中煎熬 ,不如改變。反正都是痛苦,煎熬是大家苦,而改變自己,卻是痛苦自己,愉悅家人,影響家人,結局會很歡樂。
如何改變
1,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
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低著頭,悶悶不樂。你走過去,柔聲問他:怎麼了?
“沒什麼。” 我們得到的,往往是這樣的答案。為什麼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告訴我們呢?
回顧一下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你就會發現,之所以孩子目前對我們如此反應,不過是複製了我們對他們的模式而已。
鄭心燕老師在《父母情緒管理課》中提到,孩子明明發現父母的情緒不對,問爸爸媽媽怎麼啦?父母會說:沒事。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反應是:覺得不被信任,父母敷衍自己。等到他們大了,自然也會像我們一樣,把所思所想,都埋在心裡。
當然,這並非我們的錯,我們也是這麼被教導長大的,父母會告誡我們:大人的事,小孩子少管。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負面消極情緒是不被我們接受的,是不被允許的,有情緒,也要隱藏起來。
但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有情緒,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了。遇到不開心、鬱悶、委屈、背鍋、被冤枉等等,只要我們開口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一半的負面能量就被釋放出來了,心裡也會覺得舒坦的多。
如果下次,遇到熊孩子又犯了同樣的錯,惹你不開心。可以嘗試著直接跟孩子說:媽媽看你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很生氣。你是自己撿起來呢?還是媽媽幫你一起撿?
切記不要牢騷滿天飛:“每次都是這樣,玩完玩具都不知道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一邊嘮叨,一邊自己無奈地收拾玩具。這樣的話,孩子永遠都學不會自己收拾玩具,甚至對我們的嘮叨、咆哮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我們如實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好,不要加上評判性或攻擊性的話語,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越平靜的描述事實,表達感受,孩子越能聽進去。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不願意走過來,靠近我們,那我們可以嘗試著主動走過去,敞開自己的心扉跟孩子談談自己的狀況,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想法。以真心換真心。
2,用情緒覺知三部曲,讓自己的情緒更平和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提到過,這裡再贅述一遍:當情緒來了,第1步,按下暫停鍵,並積極自問:
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無力,沮喪,憤怒,挫敗,還是被忽視?找到那個形容詞,對自己的情緒有更清晰的描述和認識。
我不斷升級的想法是什麼?比如:孩子不願意做作業。我們就會想,這麼小就不願意寫作業,那還得了。不寫作業成績怎麼能好?怎麼能考得上理想的高中?怎麼能考得上好學校?將來怎麼能找到好工作?孩子的未來不就完了?我們會不斷升級這種可怕的後果,彷彿已經掉進了惡性迴圈中,想想都害怕。是就忍不住衝著孩子大吼大叫。而忽略瞭如何做,才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能否接納自己的感受,並用積極的想法代替不斷升級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之所以孩子不寫作業,我們能發那麼大脾氣,是因為我們掉入到自己的不斷升級想法的陷阱中,我們才有可能更理智面對目前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孩子現在不寫作業,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立規矩,定時間,養成習慣,到點學習。
退一萬步講,就算我們的孩子不愛學習,或者不是學習這塊料,那又怎麼樣呢?那他的人生就完了嗎?周圍不少人,學習不好,但他心地善良,孝敬老人,責任心強,不照樣讓他的父母心暖驕傲嗎!
第2步,追隨身體的指導,當身體感到舒服了,人的情緒反應也就不那麼激烈了。當負面情緒來臨,想大喊、想哭、想找閨蜜吐槽,想狂奔,想打枕頭,只要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身體,想怎麼發洩就怎麼發洩吧。
第3步,瞭解孩子與自己各自的氣質特點,更好的接納孩子。比如,你是一個愛乾淨、做事利索風風火火的一個人,孩子呢,做什麼都磨蹭,慢騰騰。你看他做什麼都來氣,都想發火。如此下去,親子關係永遠都得不到改善。關係大於一切,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切交流互動等於0。
只有我們愛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親近我們,相信我們的話,願意聽從我們的指導。但凡我們對孩子的好,是帶有目的性的,功利性的,那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這就好比,單位裡有個同事對我們特別好,做什麼都想著我們,我們心裡肯定特別感激,也想回報給他同樣的關愛。如果我們一旦得知,他對我們的好,是帶有目的的,是想利用我們的關係,或是想要我們手裡獨特的資源,那你心裡又會做何感想?
3,對情緒進行追蹤記錄,改變自己的情緒模式
鄭心燕老師在課堂中提到,管理情緒就是管理健康。醫院中76%的疾病是由負面情緒所導致的。多數生性急躁、操心的人,會有胃腸脹氣的毛病。她在《父母情緒管理課》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個7、8歲的小女孩經常性的扁桃體發炎(平均1~2周發作一次),就是因為媽媽焦慮,經常吼叫孩子所導致的。
負面情緒是疾病的源頭。女孩因為媽媽的責罵,內心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也無法集中精力做該做的事情,成績也沒有起色,做作業磨蹭,換來更多的責備,惡性迴圈。孩子愛我們,總是承受了父母太多的負面情緒。他們又不會自我表達,就會透過身體來反映。
儘管我們知道吼叫是不好的,也學了不少理論知識。但一用就廢,是我們共同的感受。尤其是面對熊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錯誤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火冒三丈。
在這裡分享一種很有效的改變情緒的工具:情緒追蹤法。拿出筆和紙,記錄事情發生的經過,你的情緒觸發器是什麼,你的反應如何,孩子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如實記錄下來。
在你發完脾氣,冷靜下來時,寫下以下四步:
1,你的情緒觸發器是什麼?把孩子惹惱你的行為記錄下來,包括吼叫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我自己記過之後,就會發現,看似分散的點,其實是相對聚焦的:早上上學的時候,我著急出門上班,孩子磨磨蹭蹭,這個時候我就容易情緒失控,吼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奶奶衝他發脾氣,我生奶奶的氣,反過來就會把怒火發到孩子身上。
2,察覺自己的身體反應,心理變化及想法。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孩子總是不能按時出門,缺乏時間觀念,我就會不斷升級想法,如果現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將來一事無成。
3,記錄自己以及孩子的迴應及行為。說了哪些傷人的話?做了哪些傷害孩子的舉動?孩子又是如何表現的,低眉順目,乖巧聽話?還是消極被動,有牴觸情緒?又或者,跟沒事人一樣?
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我正在鋪床,孩子調皮,他一個猛子就扎到我鋪的床單下,還“咯吱咯吱”笑個不停,我叫了幾次,叫他停止,他像沒耳朵一樣,只管自己樂個不停。我瞬間失控,拿起拳頭,對著他身上一頓猛錘,他沒哭,只是驚恐地看著我,像不認識我一樣。
這件事令我特別自責。但是看看孩子們的迴應,會成為幫我們改變的動力。
4,思考,除了吼叫,我還能做什麼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呢?任何一件事情,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案。想到一條,我們就寫一條。吼叫,是下下策。長時間高頻吼叫,孩子會裝作聽不見,甚至跟我們頂嘴。到了青春期,更難管教。出現沉迷網路,厭學逃學,拒絕跟父母溝通等等狀況。在事情變得棘手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自己做出改變,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寫在最後
有情緒很正常。我們目前做的原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改變多年的行為模式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種改變,堅持21天,就能慢慢成為習慣。堅持三個21天,就能成為你生活中的很平常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原本就需要智慧,費心費力。平凡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才有可能對抗平庸,影響孩子。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全靠我們自己。我特別不希望媽媽被自己的孩子看不起:我媽除了打麻將,什麼都不知道。
記住:掌控情緒才能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