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幼兒時的“偷竊”並不是真正的偷竊。從心理學上來說,3歲之前的孩子有偷竊行為,是“佔有慾”在作祟,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

對於稍小的孩子來說,他對“你”“我”“他”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維裡,認為“只要是我喜歡的,那就是我的。”

即便是他模糊地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但是因為自制能力較差,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要去擁有,所以還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其實,除了以上分析之外,孩子偷拿別人東西還往往有以下兩個原因:

1求關注

很多家庭中父母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在家裡陪孩子,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就用“偷拿別人東西”這種方式來讓父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到了此時,父母一般都會很重視這件事,父母的關注度越高,孩子越滿意,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下次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父母應該儘量多抽出時間來陪伴一下孩子,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讓孩子用極端的方式來“求關注”。

2發洩心中不滿

有一次我家孩子跟奶奶一起在小區玩,孩子帶著自己的小皮球,有別的小朋友想要玩可是孩子不願意,奶奶覺得不好意思就對孩子說:

“讓別人玩一會兒嘛,小孩子應該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分享的小朋友不可愛,沒有人願意跟你一起玩。”

聽了奶奶的話,孩子雖然把皮球給了別人玩,但是很不開心。後來回來的時候我檢查孩子口袋,發現孩子把對方孩子的一個拇指大的小車車裝在自己口袋帶回了家。

我問孩子為什麼悄悄拿別人玩具時,孩子說:“不分享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孩子顯然是把主動分享跟被動分享的概念弄混了,並且由於自己被迫分享而心存怨恨,用這種偷拿別人東西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有時候表達不出來不代表他沒有自己思想,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行為。

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不強迫孩子分享,這樣孩子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

當孩子拿不屬於自己東西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

所以很多孩子出現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時,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道德出了問題,害怕此時不嚴厲懲罰孩子,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會演變成真正的偷竊。

當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家長肯定不能置之不理,但是我們也要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深層次地分析,在知道其具體心理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制止和引導。

1、千萬不要審問孩子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了新玩具時,一定要放平心態,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一上來就以法官的身份來審問孩子。

這樣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逼著孩子去說謊。父母應該心平氣和地鼓勵孩子說出事情的真相,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是因為特別喜歡這個玩具,之前要求父母給他買,而父母沒有滿足他,導致他去拿別人的來玩的話。

那麼父母也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具備滿足他的要求的經濟條件。

如果具備,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要求或者目標,比如孩子平時不好好吃飯,你可以要求他未來的一週內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把飯吃完,然後獎勵他一個這樣的玩具。

這樣一來,既糾正了孩子不好的習慣,又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一舉兩得。

2、幫助孩子樹立物權意識

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

包括孩子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想給別人玩,也有不給別人玩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要求他非要給別人玩。

同時扼要換位思考,別人的東西也是一樣,你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可以主動去跟別人溝通。

比如,使用禮貌用語問別人“請問我可以玩一下你的小汽車嗎”,或者用自己的玩具交換,但“偷拿”是絕對不對的行為。

如果孩子偷拿了別人東西,父母可以試著讓孩子感受一下自己心愛的物品不見了的傷心難過情緒,以此來誘發孩子內心的愧疚感,使得他同情“受害者”,也能更加有效地矯正孩子的“偷竊”行為。

3、不要以罰代管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拿了別人東西是很惡劣的行為,必須讓孩子一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徹底改正以免留下後患,於是用非常嚴厲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其實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這種強烈的管教不但不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在孩子(尤其是幼兒)的概念裡,並沒有“偷竊”的概念,只有喜歡就想要佔為己有的想法。

所以發現孩子有了這樣的行為導向,父母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導孩子,千萬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要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

4、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老師在班上發學生訂的牛奶時發現每天奶都會少幾瓶,後來經過仔細觀察才知道,是班上一位沒有訂學生奶的女孩拿的。

老師第一時間聯絡了女孩的母親,跟女孩母親溝通時才知道女孩拿別人東西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也有這樣的習慣,但母親每次都想既然都已經拿了,打罵孩子也沒用,簡單地跟孩子說了一下“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這樣的話,就沒有下文了。

父母在第一次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之後,就要要求孩子把拿了的東西歸還並向別人道歉。

父母除了讓孩子分清對錯、具備是非觀念外,也要讓孩子看到事情的處理結果。

犯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去改正,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改正。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身高總是比同齡人矮半頭,是不是不正常?這樣判斷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