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網友留言,她家女兒從小就跟奶奶待在老家,而現在孩子該上幼兒園了,想著把孩子接過來,但是孩子卻跟父母有些生疏,晚上只要奶奶,所以這位寶媽當然有些心傷,想諮詢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改變這一現狀。說實話,也替這位網友感到揪心,對於媽媽而言,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不親,肯定是最傷心的一件事情。
而孩子長大後跟父母親不親,跟有沒有及時給孩子錢沒太大的關係,而在於以下兩方面:
有沒有耐心陪伴孩子長大
有人說:血緣關係很重要,不管是誰帶的孩子,等孩子大了還是跟父母親。但生活中無數的案例證明,孩子長大跟誰親?肯定是那個那個耐心陪他長大的人,這個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奶奶或者是姥姥,在孩子的童年時光裡,多陪孩子玩的人,陪孩子聊聊天、玩遊戲的人最容易收穫孩子的依賴。
有位高中同學,從小就是奶奶帶到八歲,從心裡就覺得跟奶奶最親,跟父母的關係雖然也能維持表面的平和,但是不能做到交心。奶奶不在之後,她就覺得自己成了孤兒,感情失去了寄託。
所以,在上文中那位網友提出來孩子跟他不親的問題時,我們還是建議她在自己空閒的時間裡多陪陪孩子,彌補一下前幾年的缺失。而只有靜下心來耐心陪伴孩子長大的家長,才更容易跟孩子的心走得比較近。
有沒有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而俗話還有一種說法“子不教,父之過”,而孩子長大之後,跟父母親不親,還在於父母有沒有承擔教育的職責。不要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錢花就可以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給孩子講清楚,一味地太溺愛孩子,反而不會養出感恩的孩子,自然也不會跟父母親。
老家一個親戚中年得子,所以對這個孩子特別溺愛,即使是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大人也捨不得指責,總是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而自己那麼愛孩子,他怎麼能跟自己不親呢?而當孩子成家之後,很少回家看望老兩口,還在背後說老人退休金太低,不能給他太多錢了。
為人父母,如果總以為給孩子吃穿就可以了,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等他長大,自然很難跟父母親。而在孩子小的時候,教他做人做事的準則,並不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