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倩【媛創寫作變現營學員】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生活在幸福家庭裡的孩子,他們總是陽光開朗、樂觀自信,而在不幸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他們長期被各種負面情緒所包裹,這些傷害一點點搶走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自信,導致他們的生活常常伴隨著緊張焦慮,承受著痛苦卻又無人訴說。
家庭有時候就像是以“愛”的名義設下的牢籠。它的恐怖在於,門上沒有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想要擁抱溫暖,又想要拼命逃避,最後只能咆哮著接受所有的安排,直到最後被淹沒,或者被時間驅散。
我們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01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前進的動力、導致平庸。電影《銀河補習班》中主角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獄,他遺憾的(修改:地)錯過了兒子七年的成長,再見兒子馬飛已經是一個問題男孩,他被校長點名批評,不被認可,就連他的媽媽也說他很笨、成績差、不努力。
但是馬皓文沒有放棄他的兒子,他堅定地告訴馬飛:“所有人都說你是廢物、笨蛋、蠢貨,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不是”。
馬飛成績有了微小的進步,馬皓文就誇他,並給他選擇自由,在爸爸塑造的良好環境下,馬飛越來越自信,他感受到了爸爸給予的安全感,最終馬飛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實現了自己飛行員的夢想。
在馬飛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鼓勵與信任是馬飛前行路上最大的動力,他懂得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愛充滿了欣賞與包容。
當孩子開始做一件事問爸媽我可以嗎,父母的支援鼓勵和“就你,這麼死腦筋能行嗎”?這兩種語氣將會塑造兩種不一樣的人格。
02 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狀態,比如逃離。最近由趙薇執導的女性話題綜藝《聽見她說》,第二篇—《許願》,我印象非常深刻。楊紫飾演的小雨是一個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母親在懷孕的時候發現丈夫出軌了,於是將一切責任怪罪在她父親身上。從小到大,她的學習、工作,甚至是交男朋友,所有一切都是媽媽事先安排好的。
這樣的愛令她窒息到想要逃離,而每次她母親都會說:“我是天底最愛你的人”,強行把自己的世界擠壓在女兒身上。
小雨不敢交朋友,不敢談戀愛,鏡頭中她哭著說:媽,你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嗎?就是為了離開你。
愛是付出,而不是佔有,原生家庭更是如此。不要讓愛變成一種負擔,變成孩子的懇求,或許你在等待孩子對你感恩,而他們卻在等你的一句:對不起!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給予,而不是互相束縛,要學會互相溝通、相互尊重,用愛溫暖彼此。
不是單方面以愛的名義,認為我是你的父母,我是天下最愛你的人,就把彼此當成情感宣洩的出口。
03 影響孩子的戀愛觀。阿德勒在《原生家庭》中這樣說過: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痛苦是一道在內心深處別人看不見的疤痕。
我發小阿倩屬於留守兒童,父母從小不在家,由爺爺奶奶帶大,她上高中的時候,父母回來了,本以為會很幸福,可是她面對的卻是父母無休止的吵架。
有時候說話做錯事,母親就會情緒暴怒打她,而父親則是在一邊不管不問,對於她來說學校反而是一個能讓自己放鬆的地方,每次回家她都精神緊繃,害怕父母突然爆發。
每次提起父母,她總是黯然傷神,感覺對他們並沒有什麼親情,除了疼痛和責罵,看到父母相處的樣子她都會說:我一輩子都不想結婚。
在工作生活中,她總覺得沒有自信,既怕孤獨沒有安全感,又覺得沒有愛人的能力,儘管告訴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是在感情上潛意識給出的反應依舊覺得自己不值得。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父母是我們探索這個美好世界的入口,別總說孩子還小,根本不懂得。
其實,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父母不光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也影響了我們下一代。
04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最終的命運。
一開始你以為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只是性格思想上的影響,長大後,才明白它會影響我們成長過程中面對困難時的自信和勇氣,會影響我們未來生活的狀態,會影響我們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和接受愛與被愛的能力。
等到我們意識到的時候,那些影響早已經深入骨髓。
就像作家沈三廢說的:我的原生家庭沒有給過我足夠的安全感,談不上精神後盾,這讓給我很容易把自己寄託在別人身上,像個吸取養料的怪物。
當發現自己的情緒、語氣、神態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樣的時候,那一刻,我感到一股寒意從背後簇擁而來,夾雜著無奈與悲涼,令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