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抖音裡翻到一個小男孩的影片。(抖音號:科學小子欽)主人公是一個只有四歲的小男孩“巴塔”。
這個奶聲奶氣小男孩的影片裡,講的都是科學、生物學、宇宙學等相關知識。比如:原子、夸克、光速、量子力學,黑洞,病菌、微生物、3D列印、核裂變、地磁、宇宙射線……
大家看到他的影片都被震驚了。雖然孩子講的是科學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和認知,可是成年的叔叔阿姨們,也有很多並不知道、不懂得。
我也是被震驚的一員,等我把他的影片翻了個遍後,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一個奶氣未消的小童為什麼能夠用簡單的幾句話,把科學概念和因果邏輯講清楚。
這個小童,不僅理解了,而且還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這讓我更喜歡了。
巴塔對科學內容很感興趣,他能透過觀看影片迅速學習,而且他可以用精煉的語言表達清楚。他具備了很多大人都不具備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你只要仔細瀏覽這些影片就會發現,影片中,都是“巴塔”在給爸爸講課,爸爸是那個有耐心,且有很多問題的“學生”。
爸爸總是提出一些疑問,巴塔就認真地給予解答,儼然一個自信、淵博的老師。
記得李笑來曾講過一個觀點:教是最好的學。這裡的巴塔,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應用例項。
當一個人需要教給別人知識的時候,他就會想辦法弄懂所講的東西,而且有責任回答所有的問題,在這樣的關係裡,教人者就自然要懂得更透徹,才能去教給學習者。
在巴塔爸爸這個學習者的耐心請教下,巴塔老師教得很不錯。
在以前的章裡,我們曾說,要把孩子的主體地位還給孩子。巴塔的父母就做到了這一點。
看了這些影片你就能明白,巴塔顯然是生活的主人,他對科學很感興趣,爸爸就會幫他把影片找來看。看影片的時候,也是他自然地學習、思考的時候,這就像任何一個孩子擺弄一個玩具,或者參與一個遊戲一樣輕鬆自然。
看科學影片時,他會與爸爸互動,然後將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聽,爸爸不懂,或者有疑問請教,他就會給爸爸講解明白。
一個做了自己主人的四歲小孩,已經可以講述很多大人不懂的知識。如果他只是機械地記住了些概念當然不算什麼,可是這孩子顯然理解了其中的空間、時間、因果、邏輯關係。
當孩子為自己的興趣在學習時,他的所有細胞都會主動起來辦這一件事,當孩子需要教爸爸這個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把自己學過的知識組織起來,為了完成解答問題的責任而思考和表達。
一個主動學習思考的人,就這樣從小開始了。
小巴塔為何從小就愛科學,而不是愛看電視劇、娛樂節目,因為他的爸媽,沒有沉浸在電視劇和娛樂節目裡。
父母每天干了什麼,就給孩子營造了什麼環境。
巴塔和他的爸爸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並不是這個孩子天生牛氣,而是他的爸爸媽媽,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為巴塔營造了這樣的環境。
然後,他們還知道,要把孩子的主體地位還給孩子。孩子愛上了學習,愛上了思考,父母就願意做孩子的學生,讓孩子講給自己聽,向孩子這位老師請教。
我們從“巴塔”這位小朋友身上可以看到:
*教是最好的學。
*把孩子的主體地位還給孩子,孩子的潛力必會讓你驚歎。
*父母怎麼生活,孩子就怎麼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