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在家憋久了的小朋友大聲疾呼:“我想出去玩!”

以為只是自己的發洩,沒想到,陽臺那端,遠遠地傳來一句微弱的答覆:

“不能出去玩呀,出去會死人的呀!”

我想這也是大部分小朋友接受到的訊息,不能出去,外面有病毒。

是的,最低成本的教育是讓孩子害怕恐懼。

可我們明明可以給孩子最符合時宜的生命教育——災難教育。

直面災難 敬畏自然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話,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天災人禍,有些災難無法避免,有些人禍卻早有預兆。

把這場災難變成教材,讓孩子學會剋制慾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源頭上掐斷某些災難發生的可能性。

曾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這是《千與千尋》的經典臺詞。

鍾南山說:“SARS發生17年來,一度把它當做是偶然事件,所以這次準備還是不足。”

這一次,孩子必須補上這堂“敬畏自然”課程。

主流媒體對這一問題有詳細的闡述,也有適合孩子們閱讀的繪本、漫畫或圖片,家長可以據此向孩子們進行解讀。

多讓孩子看一些人與自然的紀錄片,比如豆瓣9.8分的《我們的星球》,孩子可以通過波瀾壯闊的史詩畫面體驗到大自然的美麗,擴充套件他們的眼界,更加熱愛自然。

他們還能從這部紀錄片中體會到,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不易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珍貴。

而教育孩子敬畏自然的過程,何嘗不是整個人類社會反思學習敬畏的開始。

災難降臨 自我保護

對於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隔離、自我防護,就是對這場災難最大的幫助。

災難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科學應對災難,積極面對災難,提高對災難的免疫力,培養轉危為安的能力。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風暴和災難來臨時如何去面對,在實戰中學會生存技能,學會應對方式。

家校攜手,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將“防災教育”搬進課堂。

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解釋,什麼是病毒、地震、火災、洪水災害……

比如日常教學模擬一場自然災害——地震,讓孩子擁有自我判斷能力,學習基本的逃生方法,不至於在真實場景下,孩子過分慌亂。

如果在室內,就可以和孩子一起鑽進桌子下方,或是沒有大型傢俱的牆角,反覆告訴孩子,如果在室內遇到地震,要找到遮蔽物;如果沒有遮蔽物,可以用雙臂護住頭部和臉部,蹲在房間的角落。

如果是在室外,通過真實場景告訴孩子,要遠離那些高高大大的建築物、大樹、電線杆這種可能倒塌的物體,要找到空曠的場地蹲下,用雙手護住頭部原地等待。

而家長也可以通過小遊戲等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學會逃生方法,讓孩子們學會地震、洪水和火災發生後,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自我保護或者逃生動作,還可以在玩的時候講解各種災害的注意事項。

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

家長們不要隨意地表達自己的焦慮和恐慌。比如 “哎呀,怎麼辦呀,口罩只剩一兩個,藥店的口罩又被搶空,這下可慘了!”“怎麼還不開學,開學了會不會有傳染的風險。”……

祝福我們的孩子,心懷敬畏、勇敢成長!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三個時間不要逼孩子喝水,傷脾胃不長個,影響寶寶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