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美札記9:美國的家長怎麼對付熊孩子的
孩子的成長在各國家長的心中都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小孩的方式則千差萬別。在美國訪學期間,筆者曾經和好友一起相約美西旅行。在芝加哥機場轉機時。偶遇一對老年夫婦帶著一個5-6歲的小朋友在候機大廳的值機口候機(不知是爺孫關係,還是外公外孫關係,反正英語中說法一樣)。
不知何故,那位小孫子突然躺在地面上哭嚎不止,引來眾多遊客紛紛側目。當時那位爺爺拿著手機與孩子爸爸通電話,後將手機遞給小孫子,他一邊抽泣一邊跟爸媽打電話訴苦(求援?),原諒我渣渣的英語,具體說什麼沒能聽清楚,只記著這個小朋友“Papa、 Papa、 Mama、Mama”不停地叫喊。我才猜出了幾分緣由。估計爺爺奶奶沒有滿足他的某個要求。他採取耍潑無賴的方式迫使老人就範,不料處處碰了冷釘子。這讓小男子漢的“face”哪裡擱啊。
對於以上這一幕,帶娃的中國父母多有切身體會。不過,我關注的焦點不是小孩子,而是父母家長及身邊大人的態度。首先這件小事發生在芝加哥機場候機大廳,除不時地登機廣播之外,許多旅客都或在休息或刷手機或玩平板(沒有外放),整體環境屬於相當安靜的狀態(國人訪美后都會感嘆當地的公共秩序之好)。
小朋友的哭鬧打破這一寧靜。奇怪的是當時所有人都表現非常剋制的狀態。老爺爺始終理性冷靜地與小孩子溝通,沒有妥協,也有責罵,電話那端的孩子爸媽也沒有縱容。奶奶與其他吃瓜群眾則冷眼看小朋友的表演,沒有上前勸說也沒有表現不耐煩。最後,這個熊孩子的鬧騰就這樣治理服貼了。同樣是熊孩子,與國內常見雞飛狗跳的熱鬧場面相比,美國式的冷處理方式是不是值得中國的家長朋友借鑑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