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變得叛逆。

其實,“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也是不無道理,這是因為除了身體荷爾蒙激素的變化外,一個孩子成長到青少年時期,他的三觀基本已經定型了,等到覆水難收再去管孩子,這是很難的。

“父母有效期”很短,童年則是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期,管教孩子要趁早,後面想挽救都來不及,父母需要特別重視。

這七天長假時,我們一家去海洋世界遊玩。

海洋世界裡有個很大的撫觸池,可以伸手摸摸來回遊動大海龜,鰩魚之類的海洋動物,對於孩子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撫觸池旁豎著一個牌子:請輕輕撫摸,不要去捏和拉扯,會傷害動物。

大部分帶孩子的人都很自覺,也會告訴孩子輕輕的摸。但偏偏有一個媽媽,一邊哈哈笑,一邊用力扯住海龜右前肢,喊她兒子快來摸。

看著海龜拼命掙扎又掙不脫,我十分惱火,就在一旁說道:“這樣會傷到海龜的。”這位媽媽瞟了一眼工作人員,才放手了。

接著,她那十歲左右的兒子又伸手拼命攪和池子,還不斷撩水去潑遊過的鰩魚,我們家孩子站在旁邊看著高興也跟著用手撩了下水。

我立刻制止了她,孩子不高興的說:

“那個哥哥也在撩水啊!我為什麼不能?”

我又重新解釋了一遍牌子上的規則,然後告訴孩子:

“即便你看到很多人在做,但只要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就絕對不可以做,哪怕別人拉你去做,也堅決不行。”

人們常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這個榜樣就在於,你用怎樣的教養方式,什麼樣的言行來影響孩子,是否懂得去幫助孩子學習公共場合的適宜舉動,例如遵守規則,不要大聲吵鬧,要排隊等等。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每一個熊孩子背後,總能找到父母的原因。

很多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都是在張羅那些吃飯穿衣的小事,卻沒注意到父母本身的素質也會促使孩子的“不良”行為。

上個月,在徐州東站的站臺上,上演了荒唐的一幕。

女子劉某,帶著兒子去坐高鐵,但沒有給兒子買票,遇到乘務員查票,要求劉某給兒子補票。劉某非常不滿,剛好又沒找到自己的行李,便開始撒氣,掌摑乘務員,最後被拘留3日。

自己想貪點小便宜不買票,沒有得逞,就不滿打人,說明這個媽媽本身就是一個衝動,性格偏執和不講道理的人。

孩子就在一邊看著,能受到什麼好的影響?

“工作人員管太多,不讓小孩在館內吃東西,不讓小孩跑和跳,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觀眾不是上帝嗎?孩子就不是嗎?管得太多了!”

生活中,和這位媽媽想法相同的人很多,永遠以自己的感受為主,絲毫不懂得去遵守公共秩序和規定,就像沒有進化的原始人。

而偏偏這樣的人當了父母,她們永遠只在乎孩子吃沒吃好,喝沒喝好,玩鬧的開不開心,自身沒有能力做好榜樣,也根本談不上教育。

所以很多時候,那些看似行為脫軌的孩子,背後都必然有一個自身就存在問題的父母,言行沒有邊界,喜歡推卸責任,不懂得溝通和尊重。

孩子應當從父母這裡受到教育,學會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做自己身份該去做的事情,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凡事不從自身找原因,總是推卸給外部,這種思維遲早會栽個大跟頭,會讓孩子用人生去買單。

孩子幼年的時候,還不能辨別對錯,不懂規則的,父母有義務去規範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甚至可以用適當的懲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和底線。

在美國俄亥俄州,有一位父親,懲罰年僅10歲的孩子在僅有2℃的天氣裡步行8公里上學,他開車跟在女兒後面。

原來是因為,這個10歲的女孩在校車上欺凌了同學,這是這個女孩今年第二次因為欺負同學被罰不能坐校車。

父親說,我們家裡不允許有欺凌別人的事情發生,必須要糾正女兒的行為。

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幾乎所有孩子在兒童時期都會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這個是正常的,但父母自身的素質,決定了該怎麼教育,是忽視?是縱容?是糾正?

如果忽視和縱容,孩子可能就越來越偏離正軌,最終釀成大錯。所以,採取管教和懲罰,糾正孩子的行為,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管教孩子不可心急,要講究方法:

01.當孩子的榜樣

孩子通過模仿去學習,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個榜樣。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自身言行要端正,不能教孩子一套,行為又是以另一套,而且一旦自己犯了錯誤,也要立刻道歉和改正。

02.有底線有原則

不要因為孩子的哭泣和求饒,就心軟放棄原則。

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意義重大。

03.幫助孩子找解決方法

孩子犯錯難免,打罵是沒有用的,只會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用就事論事的態度,才會讓孩子產生信服感,父母要幫助孩子想辦法解決,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04.採取適當的懲罰和獎勵

有時候,孩子說不聽,或者犯的錯誤有點過火,可以採取適當的懲罰,讓孩子加深印象。

例如取消一次外出,本來答應買的玩具不買了。

當孩子積極改正錯誤,也可以適當的給予一點獎勵當做鼓勵,讓孩子保持下去。

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幼年時期的三觀和性格是基礎,正因為如此,父母自身也應當經常反省,和孩子一同成長。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抱著睡,放下就醒”?!用這招,已拯救了無數新手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