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裡,帶著孩子們走親訪友,孩子們彷彿比大人還“忙”。
我的閨蜜就向我吐槽說:
帶孩子回奶奶家過年,孩子本來在客廳小沙發上自顧自玩帶去的小火車,老人怕孩子又“閒”又餓,不停地剝瓜子堅果給孩子吃,小姑怕孩子“認生”,把自家的各種好玩的都翻出來,還不停問東問西,唯恐孩子落單“無聊”了。
孩子總用求助的眼神看著我,彷彿在說,媽媽,我能自個待著麼?
我很感慨,好像我們都很怕孩子無聊。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裡,無聊幾乎是一種原罪了,無聊等於浪費時間,等於空虛寂寞冷,等於好可憐。
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哎呀,寶寶這麼躺著好無聊啊,給他唱個歌吧。”
“寶寶一個人這麼待在床上好可憐啊,我來陪他做遊戲。”
“不知道寶寶每天都在想什麼,弄點早教圖片音樂給他感受一下。”
很多人都會覺得,小寶寶不能跑不能跳,一定覺得無聊透頂,得給他們找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才行。
可我一直都認為,孩子就是需要一些無聊的時光啊。我確實會根據哥哥弟弟的興趣幫他們安排一些課程活動,但也會特別注意,也要給夠他們無所事事的放空時光,這對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
即使像春節這種全家團聚的日子,孩子有獨處的需求,我們也要尊重他們。
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
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這是孩子練習和自己相處能力的機會和自己相處,能有多難?個人的經驗是,非常難。
有的人樂在其中,也有的人是迫於無奈——他們不知道如何停下來。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填得滿滿當當,一旦出現空閒時間,就會恐慌,就會馬上去找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看似有追求,其實是無法跟自己相處。
在我曾接觸過的情緒案例中,許多人親密關係遇到問題,也同樣源於缺乏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愛人、子女的時間,很容易喪失應有的界限,於是索取過多或者付出過多,最終導致了親密關係的失衡。
上述的種種,我都不希望是哥哥弟弟未來的人生。我希望他們能夠內外有別,和人交往的時候主動積極,一個人的時候享受孤獨;我希望他們張弛有度,忙碌的時候儘可能高效,閒適的時候也完全能夠自得其樂。
有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他們在面對紛繁的世界、變幻的人際關係時,才知道如何在必要的時候,傾聽自己的需求。這是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必要能力。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寶寶,都天生的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除了少數高需求寶寶從出生起就特別需要他人的關注,大多數寶寶都能在吃飽睡足之後,怡然自得地待一會兒,這就是他們同自己相處的時光。
孩子的創造力也源自無聊我們都非常希望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充分激發大腦的潛能,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啟發心智的方法五花八門,但最常見的一個理念是:寓教於樂——越有趣的方法,越有利於孩子學習。
我很認同寓教於樂的理念,也非常喜歡尋找好玩的益智玩具給孩子,但並不意味著,我希望孩子時時刻刻都在玩“有意義”的益智玩具。
2015年發表在心理學界權威期刊《心理學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創造力來說,無聊的環境比有趣的環境更有幫助。因為人們無聊時喜歡做白日夢,當思維不受限制、也沒有目的地流動時,創造力更容易萌發。
很多人對孩子的無所事事感到焦慮,總是希望給他們創造些活動,但常常,他們選的都是結構化的活動,例如電視節目、體育活動、各種課程等等。
這些結構化活動的特點是,它們有明確的規則和現成的示範。不可否認,這些活動肯定能幫助孩子發展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創造力方面,它們的作用往往是負面的,尤其是電視節目,在降低孩子創造力方面效果顯著。
加拿大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當時正是電視迅猛發展的時代,研究人員選擇了三個社群——有四個電影片道、有一個電影片道和沒有電視。他們在社群擁有電視之前、擁有電視兩年之後分別做了測試,結果發現,沒有電視的社群裡,孩子的創造力要遠遠好於另外兩個社群。而當這個社群也最終擁有了電視,孩子的創造力很快降低了。
給孩子放空的時間,讓他們自由地安排思緒的流動,更有助於他們發展自己的創造力。
無聊的狀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當孩子說“媽媽,我好無聊”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那我們來做某某遊戲/去某某地方/看某某書吧。
不管提供給孩子的方案是什麼,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承擔起了讓孩子不無聊的責任。
可是,讓孩子不無聊並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沒有必要時時刻刻取悅他、娛樂他,當孩子覺得無所事事是一個不那麼舒服的狀態的時候,他正面臨著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嘗試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新的樂趣。
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著等一等,讓孩子在無所事事的狀態下待一會兒,不急於立刻提供解決方案,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能夠找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做。不管那些事情在我們看來是否足夠有意義,但只要他們自己覺得不再無聊,這便是他們的成功。
也許聽起來這和把控人生的意義相距甚遠,可孩子的信心就是從這樣的生活小細節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每一次從無聊中走出來的經歷,都是一次他們和自己對話,一次對自己負責的練習。
如何幫助孩子與無聊共處?
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家長的教育職責,也不是徹底放養孩子的理由。無所事事的狀態,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留白,我們要做的是轉變心態,不再把無所事事當作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當作一個發展自己的機會。
如果只是你覺得孩子無所事事,控制好自己“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同樣的,“有一種無聊,叫爸媽覺得你無聊。”
我家哥哥有時候會扒在窗戶上看外面的世界,小背影看起來總會讓我覺得有一絲憂鬱。我曾試圖問他要不要來讀繪本,但後來慢慢發現,他其實就是想自己看看外面的樹,什麼都不幹地待一會兒。而我的關心,反倒成了一種干擾。
弟弟大一點之後,兩兄弟在一起無所事事的時間就更多了。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後地慢慢走,有時候躺在床上咿咿呀呀地叫喚,有時候哥哥帶著弟弟一起看窗外下雨……只要他們不主動找我,我都會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不去打擾,更不去主動推薦我認為對他們更好的遊戲方案。
當孩子表示無聊的時候,耐心地陪伴有時候,孩子的確會表現出“一個人沒什麼好玩”的狀態,會說:媽媽我好無聊啊。但很多情況下,孩子並不是不想自己一個人玩,而是想和爸爸媽媽待一會兒。
我們要做的同樣不是立刻提供一個遊戲方案,而是停下手中的事情,和孩子好好待五分鐘。這期間不用刻意做什麼,抱抱孩子,跟他隨意聊聊天。孩子此時只是從父母身上獲得愛的充電,陪伴就足夠好了。
等到孩子覺得心理上得到了愛的滿足,很有可能就會自己主動去尋找新的樂趣了,我們的任務也就圓滿完成了。
當孩子真的需要幫助排解無聊時,
提供“非結構化活動”
前面提到過“結構化的活動”,是指有固定規則、明確目標或者示範的活動,例如:
1.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例如打球、游泳。
2.有明確完成目標的遊戲,例如棋牌、拼圖等。
3.有明確規則的親子游戲,例如“石頭剪子布”、“我們都是木頭人”等。
4.各種課程,例如學跳舞、學彈琴等。
再次強調,這些活動對孩子都是非常有益的,我們該用的時候依然可以放心地用。
但如果孩子說自己無聊,是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而又真的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最好能提供有啟發性的活動,特別是非結構化活動。
“非結構化活動”範圍很廣,任何沒有明確目標、有各種可能性、由孩子主導的活動,都屬於此類。例如:
1.戶外散步
2.玩水、沙、泥、紙
3.塗鴉(注意不要設定具體的臨摹物件)
4.積木、樂高、磁力片(注意不要設定具體的搭建目標)
這些活動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的角色是提供充分的材料和空間,做好安全方面的監督,其餘的就都交給孩子。他們會在這些沒有規則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目標,設定自己的思路,並逐步實現自己的想法。
身為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習慣了為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習慣了為他做出種種安排,讓他的人生過得“更有益”,所以我們視無聊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把孩子的無所事事當做浪費時間和孤單可憐。
但其實,無聊是生命存在的一個必然的狀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完成生命給予的更高級別的任務——學會同自己相處。
再小的孩子也有獨處的需求,我們別再貿然打擾寶寶了。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3/150324205940.htm
http://www.ahaparenting.com/parenting-tools/intelligent-creative-child/boredom-busters-good-for-kids
https://www.verywell.com/unstructured-play-2764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