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發展迅速,作為一個媽媽,帶著原生家庭的痕跡,被時代的車輪裹夾著前行。一路遇到很多風景,也被很多東西迷惑。
幸好,一路前行,一路放下。。。
一、從“我的角色”出發的取捨經
走了很多的路,最後我畫出了這樣一張圖。人的角色有家庭角色、工作中的角色、還有一部分自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的角色中分配精力,最後只有取捨。過去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張圖,對照自己的生活。不用承擔家務,回到家葛優躺刷手機的人,背後一定有人在承擔這些角色:可能是家裡的老人,也可能是請來的保姆,也可能是賢惠的另一半。刷手機的娛樂也喪失了自我成長的精力。還有的人把所有精力都給了家庭,沒有給自己留一點,是沒有自我的生活。
回首過去,我很遺憾地看到我曾經把很多時間精力放在了家務上,我還有工作,我狠狠地自我成長,但是對孩子的學習花的精力太少,我的運動和美容不夠。運用4D原則做選擇:Delete(刪除不做,斷舍離),Delegate(委派別人做),Delay(推遲做),Do(現在做),找出關鍵控制點和非關鍵控制點,我要對選擇做出的改變是:對物品的斷舍離,用炒菜機器人做飯,找合適的鐘點工處理家務,陪家人、去運動、去美容、去音樂、去繪畫,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媽媽心經的第一條,就是無論我們做什麼,經常回到中心點“我的角色”,看看此時此刻的選擇有沒有背離我們的初衷。
二、拆解主題的教育學習經
有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躲不開的課題。關於教育的主題文章滿天飛,我在一片混亂中理出了自己的小主題。目前我把教育分成以下幾個主題:
(一)清晰的大人
大人是清晰地、獨立的個體,所有想學教育的父母,都要從自我成長開始,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二)大人對孩子的了解
1.了解孩子各年齡階段的共性特點
對孩子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什麼年齡階段可能有什麼特點,這樣面對孩子的變化不慌。
2.了解孩子的獨有個性和發展階段
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不一樣,能力發展程度也不同步,了解自己孩子的客觀情況,不是評價他貼標籤,而是接納他,想辦法幫助他。
(三)溝通
很多的教育問題都與親子溝通有關。
(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取決於家長對未來世界的判斷,有的家長教育目的是孩子考上好大學,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有學習的內驅力,有創造力。。。
(五)激勵機制
如何獎勵和懲罰孩子。
(六)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是數學、語文、英語,還是體育、音樂、繪畫等。這也是與家長的教育目標有關
(七)特別主題:財商教育
(八)特別主題:性教育
(也有很多父母對孩子什麼也沒管,根本不懂教育為何物,孩子照樣長的很好。這同樣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主題。)
我從過去被動接收資訊,轉為主動的主題研究圍剿式學習。過去微信裡各種教育文章看得人心慌又抓狂,看了很多依舊不得要領。其實每個公眾號要做到日更,每天花式翻新,如果靜下心來理理自己的思路,會發現很多東西看著很唬人,如果把所有的內容分到不同的主題,進行合併同類項,會發現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對文字進行了不同的排練組合。
過去看了很多的書,學了很多的知識,但知識多是分散的存在大腦,沒有把他們進行系統管理。當我們可以系統管理知識的時候,我們才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個時候沒有了資訊大爆炸,有的只是簡單的道理多了一個案例驗證它罷了。
媽媽心經的第二條,就是當我們面對眼前難以降伏的孩子,被動接收各種教育文章時,試著拆解教育這個主題,把文章進行分類,也讓我們的思想更加簡化,避免大腦資訊過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