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非常愛孩子,卻無法給孩子打造一個溫室,讓孩子永遠不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能夠做的是教給孩子一些技能——積極應對困難和自我安撫的技能,這些技能能夠讓成長變得容易一些,能夠讓孩子對幸福更有感知能力,更加自信和強大,在面對生活中的起伏與波折時更加堅定和從容。
理解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
孩子怕黑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在很小的時候,如果半夜醒來發現自己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感到害怕。通過觀察發現,絕大多數夜晚哭鬧的事件發生在2~5歲的孩子身上。通常,孩子會拖延著不肯去睡覺、緊緊抓住沙發來對抗家長的拉拽,並大聲要求晚點再睡;或者是孩子已經上床了,但是不停地要求要再喝一杯水,並要家長親親抱抱;或者向家長提很多問題,通常每天提的都是同樣的問題——“你會待在客廳裡嗎?”“你要去睡覺了嗎?”等等;有時候孩子會說出自己的恐懼——“我不喜歡晚上”或“晚上怪物會來我的房間”;還有的時候,到了深夜,孩子會呼叫父母或爬上父母的床。
折射出的壓力當孩子到了開始對周圍環境更有感知力的年齡時,對於黑暗的恐懼就會突然襲來。他們需要排遣內心累積的壓力,應對一件新鮮事有可能會產生壓力,需要面對某個人時也會產生壓力。特別是當孩子學習新東西,或面臨生活中的變化,如居住環境的變化、飲食的變化、父母工作時間的變化時,這種問題就會突然出現。
當夜晚來臨,孩子置身於讓他感覺無助的環境裡,焦慮的情緒慢慢累積,他會將這種壓力投射到自己想象出來的外部形象上,給這個形象賦予一些具體的特性,例如想象有怪物在自己的房間,孩子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想象自己被埋伏在房間角落——床底下,櫃子裡,窗簾後面——的許多怪物襲擊。房間越大,躲藏在房間裡的怪物就越多。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晚上,當他獨自躺在床上時,他的所有感官都處於活躍狀態。對於聽覺來說,孩子聽到的噪聲(如地板或百葉窗咯吱作響的聲音)越小,注意力就越集中,也就越容易產生焦慮。從視覺上來說,黑暗使孩子在房間裡感到迷失,他們無法在房間中找到參照物,在幽暗燈光的映照下,那些熟悉的物體變得碩大無比。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難區分現實與想象,上床睡覺的時刻很有可能喚醒他腦海中的壞人形象——巫婆、幽靈、吃小孩的妖怪、大灰狼,等等。這些壞人的形象來自孩子聽過或讀過的故事,孩子在潛意識中儲存著這些形象,它們變成了孩子的噩夢。孩子感受到威脅,又沒有自我防禦的能力,無法抑制自己的恐懼,於是開始呼救。
有用的畏懼然而,你需要知道,這些恐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自主。孩子藉此學會應對變化、克服情緒障礙,這會使孩子終身受益。當然,面對恐懼時,來自父母的幫助也是必要的,父母可以教給孩子自我安撫的能力,並且確保他學會這種能力,這是父母的職責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焦躁不安的父母會讓孩子也產生不安的感覺,而孩子的潛意識將記錄下家庭中縈繞的焦慮,在不知不覺中會將這種焦慮傳回給父母,這又將引發父母更多的焦慮。這種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影響,通過父母對孩子進行安撫能夠得到改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終止這種無止境的迴圈。
我的建議安撫孩子的恐懼情緒
父母必須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到安心,以此幫助孩子克服怕黑、怕怪物的情緒。
首先要讓孩子有安全感。提醒他那些確信無疑的事情:你就在不遠處,你能聽見房間裡發生了什麼,無論他發生了什麼事你都有能力保護他。
無論孩子睡覺前多麼不情願,或半夜哭喊著叫你,說他的床底下有一個幽靈,你都要安撫他,告訴他床底下什麼也沒有,讓他放心。
和孩子談論使他害怕的事物
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表達,讓他給你講講他害怕的東西。你與他交談的語氣不要太誇張,你要讓他明白,你能夠理解他。同時,要注意自己表達理解孩子的方式:你應當傾聽孩子的感受,而不應當陷入想要與孩子一起把怪物趕走的誤區。避免表現出你相信他想象出來的怪物真的存在,如比畫著拿掃帚驅趕怪物,或給孩子出主意讓他在門後給幽靈製造一個陷阱……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會向孩子表明:他腦海中想象的怪物是真實存在的!
幫孩子戰勝恐懼
當孩子對你說起怪物的時候,傾聽他的講述,並且告訴他,其他孩子也會想象出來這些東西,因為孩子們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這是一種將他的恐懼轉化為優點的方法。
如果你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也可以把你當時的焦慮告訴孩子。相反地,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你現有的不安,讓孩子知道父母居然也會害怕並不能使他感到安心。能讓孩子感到安心的是:父母在他這個年紀也曾有過這種恐懼,但是最終,他們戰勝了恐懼。
如果孩子已經自己戰勝了一些恐懼,那麼你可以利用下文介紹的想象力練習幫助他回憶之前讓他感到害怕,但是現在已經不會再折磨他的東西。這種戰勝恐懼的經驗是一種積極學習的過程,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在今後的日子裡,當孩子遇到新的困境時,他將能夠勇敢地戰勝它。
讓睡覺變得有儀式感
孩子準備睡覺前,花點兒時間做一些安撫睡眠的小儀式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親一親他,抱一抱他,給他唱幾支搖籃曲,讓他說說白天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釋放自己的壓力。尤其可以跟孩子講講馬上會發生的,能讓他感到開心的事,例如,一次外出,家裡要來一位小表親,等等。如果你有什麼要責備他的事情,請不要在臨睡的時候說。如果孩子在睡前被責備,他會因為悲傷而難以入睡,更加害怕獨自一人躺在床上,覺得不被父母喜愛。可以給他拿一隻他喜歡的毛絨玩具,給他講個故事,或自己編一個故事……所有能讓孩子平靜下來的事都是可以做的,要避免嬉笑打鬧和延長鬧著玩的時間,以及所有會使孩子感到興奮的事情。
然後,跟孩子道晚安,再次告訴他,你就在不遠處。有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壓力的小訣竅,那就是告訴孩子:無論多晚,只要他有需要,你都會馬上趕來照顧他。只需這種簡單重複的話語和重複的睡前小儀式,就能讓孩子感到安心。
給孩子留一點兒光
在孩子怕黑的這段時間,你可以在房間裡給他留一盞夜燈,或者把房間的門開一道縫,讓走廊的光線灑進房間。這樣一來,孩子周圍的物體輪廓就不會那麼猙獰。如果有需要,可以在他旁邊留一盞小燈,或者使用那種白天充電晚上就能發出熒光的小玩意兒。在孩子獨自一人時,這種小玩意兒也可以變成暖心的小夥伴。
你也可以帶孩子欣賞夏日的夜晚,讓孩子看看夜空中皎潔的月亮和閃爍的星星。然後,你可以將一些在夜晚發出熒光的星空貼紙貼在房間的天花板上,當孩子入睡前看到這些星星時,便會回憶起那些看到夏日夜晚的星星的美好時刻。做這些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夜晚不是他的敵人,而是一位能安撫心靈的好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有兄弟姐妹,那麼他們可以睡同一個房間,有他人的陪伴也會使孩子安心。
你和孩子需要知道的是:這種對夜晚的恐懼只是暫時的,會自己慢慢地消散。
做到原則分明
需要注意一點,不能隨意延長睡前小儀式的時間,那樣會推遲合理的睡覺時間。如果孩子一再要求延長晚上玩耍的時間,要堅定地告訴他:“現在應該睡覺了。”要知道,沒有什麼比明確的指令和對規則的遵守更能讓孩子感到安心的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孩子睡得早,有些睡得晚。如果你的孩子隔一會兒就起來一次或是一遍又一遍地叫你,很有可能他並不需要像雞雛一樣睡那麼多覺。有的時候,你只需要在該睡覺的時候跟孩子說:“你只用睡半個小時。”孩子就會信以為真,然後就會一直睡下去。晚上,你會知道大概到幾點鐘孩子就會感覺到疲倦,這時他會釋放一些訊號,如打哈欠,眼神迷離,眼皮打架,吮吸拇指,抱緊毛絨玩具,等等。你可以告訴他:“你每次這樣吸著自己拇指的時候,就表明你想去睡覺了,你是不是自己都不知道呢?”下一次他就會感受到自己釋放的這些訊號。
然後,你就可以幫助孩子開發他的想象力了。你可以建議他玩一個他喜歡玩的小遊戲——那種不會令他感到無聊的遊戲,直到他玩夠了想睡覺。例如,每天晚上,讓孩子編一個故事,第二天早上講給你聽。每次可以給他指定不同的線索:一位公主、一個籃子、一些花朵、一匹白色的小馬、一幅有魔力的畫,等等。由孩子自己運用這些線索來編一個站得住腳的故事,每天堅持,直到他能夠編出一個完美的故事。
積極的想象力練習為了讓怪物變得沒有攻擊性
一個滑稽的怪物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消除怪物的恐怖形象。我們要改變怪物投射在孩子心裡的形象,也就是與孩子的潛意識進行溝通。這種練習會讓孩子的潛意識對想象中的怪物外形做出積極的形象轉變,切斷之前恐怖的心理形象與恐懼感之間的聯絡,而將積極的心理形象與平靜的感受聯絡起來。
• 先讓孩子描述他夜晚所害怕的怪物的樣子。然後,引導孩子改造怪物的形象。用提問的方式來幫助他:“我想知道,你想怎樣改造怪物的樣子呢?試著變換它的衣服和它的顏色,或者讓它戴一頂滑稽的帽子吧。為什麼不讓它笑一笑呢?你也可以給它的頭髮編一個辮子,就像女孩子的那種辮子。”
• 讓孩子自己去想象他想做的改變,如果他願意,請他描述改造後的怪物是個什麼模樣。
• 如果這樣做後,孩子仍然對怪物感到害怕,你可以建議他把怪物的個頭兒縮小,讓它變得非常小。對孩子說:“這樣它就不能騷擾你啦!看看它多滑稽!”或根據孩子的想象說:“你看它多麼小啊,太好笑了!”
• 祝賀孩子戰勝了怪物,並且告訴他,現在他身體裡那個無所不知的部分已經很好地記錄下他改造怪物的過程。以後當他再遇到別的怪物或做別的噩夢時,他就可以重複這個過程。
書名:《安撫孩子的藝術》
出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麗茲·巴多裡是有著20多年豐富臨床經驗的法國知名兒童心理問題研究專家、催眠治療師、國際講師和培訓師。她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在巴黎開設了心理診所,20多年來接診心理諮詢和診療,專門針對5~11歲的兒童進行心理診療。著有多本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書,是法國雜誌《我的心理學》《為人父母》的撰稿人。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