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要想達成跟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首先需要注意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

家庭治療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每個人的生存模型都是由情境、自我及他人三部分共同組成;每個人對三部分不同的重視程度導致不同的溝通姿態(或者說生存姿態);當父母本身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容易培養起與之對應的不平衡狀態的孩子。四種不平衡的溝通姿態01討好型:忽略自己,重視情境與他人。 行為表現是“好的過分”,經常道歉、請求寬恕、哀訴和乞求,容易對他人屈服。 這樣的父母如果主要對外人使用討好型,而對內(家人)採取責備型,容易培養出同樣對外討好、對內責備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如果對家人和外人都是採用討好型,一般會過於敏感的關心孩子,寧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各種需求,當孩子對父母稍有不滿時,父母會感到自責,並願意即時改正,這樣容易培養出主要指向外部,責備型的孩子。02責備型:忽略他人,重視自己與情境。 行為表現是樂於評判他人,經常以命令口吻跟他人交流,並習慣於尋找錯誤。 這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顯得過於自信,經常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斥責,在他們眼裡,“責備”意味著對孩子的“愛”。親子教育中,“恨鐵不成鋼”是他們最經常的心理感受。這樣容易培養出同樣是責備型或反向形成討好型的孩子。03超理智:忽略一切人的因素(自己與他人),只重視客觀情境。 行為表現是固守僵化的原則,願意完全理性化行動,比較機械。 這樣的父母可能很有才智,重視“理性”,忽略“情感”,與孩子的交流中過多“就事論事”而缺乏情感交流,更容易培養出同樣是超理智或者反向形成打岔型的孩子。04打岔型:忽略一切因素,人與情境都不具備任何價值。 行為表現是好打斷別人,動作過多,經常有不合時宜的舉動和行為。 這樣的父母可能會很有趣,比較輕鬆,對孩子遇到的一切事情都等閒視之,忽略孩子的現實處境和內心感受,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或者表面敷衍而過,不願從根本上幫助解決。這樣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同樣是打岔型或者反向形成超理智的孩子。平衡的溝通姿態,被稱作一致型:自己、他人、情境都可以得到足夠的尊重。行為表現是與其情感一致的,很生動,並有創造性,而且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並非刻意追求特立獨行)。這樣的父母願意並善於與人溝通交流,產生情感聯絡,容易培養出高自尊和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薩提亞也認為:不平衡的溝通姿態經過訓練是可以轉化成平衡的溝通姿態的。而覺察自己的溝通姿態,是改變的第一步。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說,這事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