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寶媽在後臺留言問我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一點也不聽話?明明自己在好聲好氣的跟他講道理,目的也是為了讓他明白自己做錯了,並不是想要責怪他的意思,只是希望他下次可以做的好一點,不要再犯錯。
可是孩子這個時候往往會選擇不聽。然後繼續犯錯,一點都不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究竟是哪裡出現了問題?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犯錯卻不願意服從父母的管教呢?
其實在這個地方父母們就出現了一個誤區,就是過分的專注於自己對孩子的管教,而忽略了孩子也可以自己進行管教這件事情。
父母們可以主動的讓孩子參與管教的過程,這樣子才會讓孩子,在改錯的這條道路上獲得更多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孩子們自然就會願意主動接受父母的管教,他們已經能夠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對自己進行管教,也能夠父母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好。
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
什麼叫做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其實指的就是父母通過給孩子一些權利來引導孩子們自己主動去對自己進行反省,這樣子做不僅減少父母管教孩子所要付出的精力,給父母減輕了負擔,孩子們自己也會學會如何去自省,其實也是在學會如何一點一點掌握自己的人生,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增加孩子們對自己人生掌控力的方法。
讓孩子們參與管教過程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可以增加孩子們對自身的了解。
可以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長處是什麼,自己的短板是什麼,其實這也是一種讓孩子能夠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們對自身的了解以外,還可以讓孩子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所處的位置是什麼樣的,就不容易讓孩子產生自視過高或者過於狂妄的壞心態。
第二。增加孩子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其實父母們有時候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屬於一個平等的關係,但是大多數的時候父母由於他們有比孩子們豐厚的人生經歷,所以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那個領導著孩子們前進,領導著孩子們成長的那一個角色。
而讓孩子們參與管教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讓父母從領導人的位置慢慢變成和孩子們能夠平等討論的物件的過程,也就是說,目前是領導人的父母們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們一些權力,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可以去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子,大多數都由父母來承擔孩子們成長的責任。
而相較於以前,現在讓孩子們參與管教過程的好處,其實就是增加孩子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這樣子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自信,也會更加有主見,遇到挫折不容易頹廢。
第三。讓孩子們明白自省是一個多麼重要的能力,並且去了解它是一個多麼難以執行的事情。
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成功的人才,他們都是專屬自己的特別的自查習慣的,不管是做事完的空閒時間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復盤,還是每天睡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省,這兩種方式其實都體現了為什麼自行是一個很難得的能力。
而讓孩子們去參與管教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讓孩子們開始明白自省的重要性。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覺得批評自己管教自己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因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長期讓孩子們參與管教過程,不僅可以讓孩子們,開始學會自省,還會讓孩子們珍惜這種能讓自己強大的來之不易的能力。
第四,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孩子們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其實指的也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一般在沒有經過父母沒有培養的情況下,孩子的這種能力是相對薄弱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懂事,而導致經常吵架的原因。其實這個原因就是孩子們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過弱。
而這種情況會發生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父母對於共情能力的不夠重視,但是如果使用這種方法的話,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孩子們的共情能力,父母之間的爭吵也會減少,相處也會更加和睦。
既然這種方法有那麼多的好處,那麼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這種方法呢?怎麼做才可以讓這種方法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呢?
父母們可以跟著下面的這三個步驟依次來進行。
第一步驟,父母要對自己進行自我詢問。
為什麼要進行自我詢問呢?其實是因為很多時候當孩子們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很容易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造成衝突,這也就是為什麼對自己進行自我詢問便成了首要的步驟。首先父母除了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外,父母還要了解自己此刻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是覺得對孩子的犯錯很憤怒?還是覺得孩子無法改變讓你覺得很悲傷?
或者是你不知道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變好而感到無助?等想清楚這些之後,再問問自己是想要讓孩子們承擔他們自己所犯錯的代價,讓孩子們被自己責罵。
還是想讓孩子們可以有進一步的成長。我想大多數的父母應該都會選擇第二個回答,那麼這就是第一個步驟的作用,讓父母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當孩子們犯錯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又是什麼樣的,在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後再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讓孩子們來解釋當前發生了什麼樣的狀況。
為什麼要進行這一步呢?因為很多時候爭吵是因為雙方之間有誤會。
第一種情況,當父母們覺得孩子們是做錯事的時候,可能孩子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可是很多時候父母的憤怒的情緒批評的話會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好像做錯了,但是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犯錯,到底是因為哪裡做錯了。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們覺得孩子們做錯了事情,這孩子們看來他們根本就沒有錯,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容易產生衝突的原因,是由於父母和孩子對於犯錯的評判標準不同。
這一步不僅可以讓父母知道孩子們是怎麼看的,這件父母認為的措施也可以進一步的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因為有些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誤會,但是父母不問原因直接責怪孩子的行為,反而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所以讓孩子們來解釋當前的情況是最好的方式,能夠了解到孩子們的想法,也不容易產生誤會和矛盾。
第3步,父母要適當的肯定孩子們的感受。
關於這一點可能有一些父母不能夠理解,明明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自己認真的問他事情的經過是什麼樣的,孩子明明自己也覺得自己犯了錯,但是還是不願意承認。
這樣又怎麼能夠讓父母想要去肯定孩子們的感受呢。其實這種方法,是一個拉近你和孩子之間距離的方法,因為很少有人能在發現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在第一時間就承認自己的過錯,人們總是不夠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所以說我們其實也不用過分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坦率地道歉,坦率地說自己做錯了。
父母可以先一個引導的方式,先肯定孩子們當前的感受,然後再慢慢的跟孩子說父母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父母千萬不要表現出責怪的態度,但是可以用一些委婉的話來表達對孩子不承認錯誤行為的失望,這樣子孩子們自己就會去反省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錯。
最後父母們就可以適當的減少對孩子們的管教,而把管教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想想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錯。這樣子也就達到我們所想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主動去參與管教過程,讓孩子慢慢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增加改正犯錯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