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悠悠姐姐出生了。
2019年1月豆豆妹妹出生了。
悠悠姐姐是大姑姐家的,家裡還有一個哥哥。
婆婆在北京幫我帶豆豆,他們經常會影片,喊哥哥,喊姐姐,喊妹妹。
2020年1月奶奶單獨帶豆豆回老家住了1個月,奶奶說豆豆幾乎每天都打姐姐。
這讓我有些焦慮,在我的眼裡心裡,豆豆一直是一個天使般的孩子。
我看不到事實真相,我只能說:“兩個孩子打架是正常的,沒關係的。”
豆豆回老家待了一個月,別人見我都會說:“你家豆豆可厲害了。”
我不知道,這話是誇獎還是嘲笑。
豆豆很想跟哥哥姐姐一起玩,畢竟在北京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小朋友和她一起玩,豆豆經常去拽哥哥和姐姐,我曾教他好朋友牽牽手,一起走。
悠悠姐姐從小被媽媽帶著,她的脾氣是有些急,一著急就大喊大叫。
當孩子陷入情緒中的時候,他們是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和相處的。我們的大腦在出生的時候就賦予我們開心、生氣、傷心、憤怒等情緒功能,卻讓我們到25歲左右完善我們管理情緒的理智腦。可見即使我們不給孩子設定任何的挑戰,她也面臨著自己的挑戰。
奶奶是不懂這些的,她通常都是護著妹妹,這讓兩個孩子一直處於你跑我追,你逃我拽,你哭我笑的狀態。
妹妹特別想跟姐姐玩,姐姐卻怕跟妹妹玩。我想一是怕妹妹打她,二是怕來自奶奶的批評吧。
我也親眼見證過兩個孩子的打架,確實如奶奶描述的樣子,豆豆不依不饒的樣子,姐姐大喊大叫的樣子。
我問在旁邊的哥哥:“你要怎麼做才能讓兩個妹妹不打架”?
哥哥說:“我可以拿玩具吸引他們”。
在他們影片的時候,哥哥就被灌輸了“兩個都是妹妹,都得保護”的意識。
我想這是一個好辦法,我鼓勵他去做。
某天,我想讓兩個小姐妹明白,他們彼此是最親的人,不能一直打架。
我錄製了他們打架的場景,然後帶著他們看,在這個過程中,豆豆想把手機直接拿走,我說要麼一起看,要麼都不看。
兩個人一起觀看自己打架的影片,笑得不攏嘴。
晚上的時候我用正向語言跟兩個姐妹說話。
“你去是牽姐姐的手”“她只是想牽你的手”
兩個人手牽手地站在一起。
“你們倆可以一起牽著手玩”
兩個人手牽手在房間裡開始繞圈。
“你們倆可以一起玩積木”
在桌子的兩側,各玩各的,不搶不奪,不吵不鬧。
溫馨的晚上就這麼過去了。
第二天妹妹在吃飯的時候抓破了姐姐,姐姐又不想跟妹妹玩了,妹妹每次靠近她都會大喊大叫。
我想起簡尼爾森說過的話:“事情在變好之前往往會變得更差”。
兩個都是好孩子,這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學會跟別人相處,我不想更多地阻止,循循善誘就好。
成年的我們會抱怨爸爸媽媽的偏心,卻跟那個打得不可開交的人如膠似漆,無話不談。
這是給我們最好的建議,兄弟姐妹之間的戰爭,我們不參與就是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