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假期延長,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相處的時間也被拉長了許多。這個“超長寒假”,天天宅在家的孩子被許多網友戲稱為“小神獸”,不少父母吐槽,要管吃喝拉撒加課業,還要應付頻率加大的“人獸大戰”,真是煩躁崩潰、寢食難安。宅家期間,你和孩子相處好嗎?都容易遇到哪些矛盾?作為家長,該如何重新審視、調和親子關係?記者進行了採訪。

1

這些親子關係怎麼了?

3月18日這一天,12歲的小晨上完網課後,還想繼續用平板電腦玩遊戲,媽媽幾次明確禁止後,小晨依舊要玩,媽媽一氣之下奪過平板電腦,小晨順勢伸手打了媽媽,外婆聞聲趕來,結果小晨開始哭著拍打外婆。小晨的媽媽無奈地說,在家裡上網課的這段時間,因為玩平板電腦的事,母子倆已經爭吵過好幾次,沒想到,小晨現在卻動起手來。而小晨的外婆更覺得委屈,平時自己那麼愛這個外孫,外孫居然會動手打自己。

“小敏,你看書了嗎?小敏,吃點水果。小敏,坐端正來……”

“能不能不再叫了?”已經讀初二的小敏覺得這個“超長寒假”裡,最崩潰的就是奶奶時不時地“提醒”自己。而奶奶呢,也不容易,小敏的父母離婚了,她跟著奶奶生活,這個假期,奶奶不僅要照顧小敏的生活,還要盯著她的功課。結果換來的是,小敏跟奶奶的冷戰——不理睬。

“我覺得快瘋了,不僅僅語數英有作業,還有美術音樂課,最頭疼的是輔導她練字。”小嘉的爸爸吐槽。小嘉今年讀二年級,因為小嘉媽媽是名警察,大部分都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所以這個“超長寒假”,爸爸擔起了照顧孩子的重任。剛開始,父女倆還很享受這樣的親子時光,但這樣的日子僅僅維持了兩三天。小嘉練字時,有幾個字總是寫不好,父女倆為了幾個歪歪扭扭的字生起氣來,小嘉的爸爸大聲吼了句:“再不擦掉就把你的本子撕了!”還沒等爸爸動手,小嘉自己把本子撕了。

“上班忙得雞飛狗跳,下班吵得大哭小叫”,這是最近半個多月來,高三學子銘銘和媽媽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學校開始上網課,母子倆的矛盾逐漸多了起來。“孩子本身成績就不是太好,玩心很重,經常不寫作業。就算寫作業,也是開著電腦,一邊寫作業,一邊在網上看東西。”面對孩子的不自覺,媽媽心急如焚。

一邊是家長的各種勞心勞神,另一邊的孩子們,也有不少怨言。銘銘認為,每天對著電腦螢幕學習,一點都不比在學校上課輕鬆,可父母對他的要求卻很苛刻。比如,在課間上個廁所,在椅子上盤個腿,不及時記筆記這樣的小細節,父母都不放過,覺得他注意力不集中,著實讓他很委屈。“現在無孔不入地監管我的學習,就怕我上網課時看小說打遊戲,和同學聊一會兒微信就看我,這樣讓我很沒有自由。”

2

親子關係為何變得緊張?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最美的負擔。可為什麼一旦天天在一起,親子關係卻變得如此緊張呢?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馬蘭英看來,每個家庭的案例都有他發生的獨特原因,總體而言,主要是邊界問題、溝通問題和認知問題。

原因一,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太多了。在這個“超長寒假”裡,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拉長了,如果家長過多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事無鉅細都要進行干涉或者過問,孩子難免心煩,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往往孩子的焦慮或者說親子關係的緊張就是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太多,邊界不清晰導致。

原因二,家長不會好好說話。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久了,對孩子就變得挑剔,家長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吼罵”,總覺得大聲吼罵孩子,孩子才會聽話。可事實是,這是最低階和無效的方式。

馬蘭英舉了個例子,A家長回家時,發現孩子趕緊把手機放到一旁假裝學習,二話不說直接吼罵,孩子立刻頂嘴。家長拿過手機:“你看手機這麼燙還說沒有。”而同樣的情況,B家長卻假裝沒看見,還溫柔地對孩子說:“學習學了那麼久很累吧?要不我們放鬆一下?”馬蘭英分析,A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屬於情緒化的處理方式,親子關係立刻就處於對立面,這樣父母與孩子是不可能相處好的。而B家長則很有智慧,她明白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她也理解孩子這麼長時間待在家中會厭煩只有學習的生活,她不帶著挑剔和批判的眼光去監控孩子。

原因三,和家長的認知有關。“超長寒假”的確給父母增加了不少任務,但這其實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如果家長覺得這是疫情增加的負擔,那麼心裡面一定會覺得有很多的委屈、心煩和疲憊,家長心情不好,親子關係自然也不會好;另一方面,如果家長把這段時間當成是經營親子關係的契機,正視親子關係衝突,直面親子相處中暴露的種種矛盾,那麼危機就是契機。親子關係是為人父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矛盾當前,家長要調整認知,可以暗示自己:“這太好了,說明我當下有親子關係的功課要做,我需要去學習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那麼,親子關係危機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如果家長抓住這個機會,以後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3

構建和諧親子關係要有方法

對症下藥是福斯都知道的治療原則,如果說有找一張緩解緊張親子關係的萬用“藥方”,關鍵就是要找到變化中的基礎核心。

“有愛的孩子不得病”,三明市永安總醫院心理科主任陳美英認為:緊張的親子關係裡,看似是孩子的問題,但其實常常是父母的問題。

陳美英是我省首位臨床心理專業主任醫師,擅長臨床心理諮詢與治療、青少年心理衛生、心理測驗。她認為,家庭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父母保持情緒的穩定和愉快,好好說話,以身作則,對促進親子關係和諧有極大的幫助。

“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不僅僅要有愛心,還要有方法。”陳美英分享了構建和諧親子關係三個法寶。首先是“5分鐘暗示法”。這需在孩子“急速眼動期”睡眠週期時進行,即,當孩子在剛入睡,眼皮底下的眼球會出現急速轉動後立刻進行。暗示分為四部分:1.關鍵的暗示:“小寶貝已經睡著了,可是頭腦還是清醒的,因此能夠聽到媽媽所說的話,而且能夠完全地進入腦海中。”第二步,進行愛的暗示,可以對孩子說“小寶貝,你是媽媽的心肝,也是爸爸的心肝。”告訴自己的小寶貝,家中的每個人都很喜歡他。如果有上幼兒園或託兒所的孩子,也可以告訴他,班主任和班上的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他。第三步,進行一體化暗示:“小寶貝的心和媽媽的心總是連結在一起,所以你一點也不寂寞,不必擔心任何事情,因為你的心和媽媽連結在一起,媽媽陪你讀的書,你完全都記住了,而且記得很仔細。要用的時候就會拿出來。”第四步,想象著孩子完全改變之後的姿態:“小寶貝現在在做夢,寶貝現在非常有朝氣,很愉快而溫柔地和大家玩在一起。”

第二個法寶就是“8秒鐘擁抱法”。目的是有效地向孩子傳遞愛、表達愛,建立親子一體感。父母緊緊地擁抱孩子,持續8秒鐘,力度以孩子剛開始不習慣,想要掙脫的力度為宜。最好是用心去感受,什麼也不說。偶爾可以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媽媽很愛你,你是媽媽的寶貝。”之類的話。如果孩子願意,可以調換角色,由孩子主導。

這個方法在任意情況用,尤其可用在入睡前和剛睡醒後, 比如,可以成為睡前的儀式。要注意的是,擁抱要維持8秒鐘,什麼時候停下來要以孩子的感覺為準。不帶任何條件的、充滿愛意的擁抱孩子。抱起孩子後無需講道理,不要用成人的目光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法寶三就是“心賞心語”。“心賞”就是要用心去欣賞孩子,“心語”就是用心去說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且誇的要具體。心賞模式= 陳述事件+肯定行為+表達感受。例如:孩子飯後主動洗碗,家長不要單純地誇讚:“你真棒”。而是可以這樣說:“孩子,媽媽看到你今天吃完飯主動把碗筷收拾了,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媽媽很高興。”

“心賞心語”不是為了改變對方,而是解決我們的心態問題。這個法寶是用來改善思維模式,將負向思維習慣轉換成正向思維的習慣。

陳美英說,除了善用以上三個法寶,在這個孩子長時間宅在家裡的特殊時期,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作息規律,適當運動。運動是很好的調節情緒的方式,另外,父母不妨陪孩子在家一起做些簡單又有趣味的遊戲。

馬蘭英也認為,構建和諧親子關係方法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要多學習。現在,網路上有不少父母提升學習的網課,但馬蘭英還是最推薦通過看書的方式學習。家長看書學習,可以在家裡營造好的學習氛圍,給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們還可以參加一些讀書交流會,根據自己看書的進度互相探討、互相交流,在溝通中緩解育兒焦慮。

編後:家長也要學會如何去愛

這個超長寒假,改變的不僅是許多家庭的生活方式,還有孩子的學習方式。更應該改變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畢竟,宅久了,距離更近了,親子關係衝突容易被放大,從而出現“相愛相殺”的情況。

比如,當孩子24小時在你面前晃來晃去,孩童的天性被釋放,調皮搗蛋讓你暈頭轉向,如果家長只會大聲訓斥,就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當家長看到孩子無休止地拿著手機刷屏,不願意看書學習,如果家長強行制止,就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而孩子,不能去學校,學習的環境變了,容易煩躁、不耐煩甚至崩潰、發火,如果家長教育方式粗暴,有可能會激化矛盾。

電影《冏媽》的導演徐崢在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中國媽媽的愛是控制型的,是期待對方活成自己眼中的樣子……我想用一部電影表達那幾句簡單的話,一個媽媽如何說‘對不起’‘謝謝你’,一個兒子如何說‘我愛你’。”

是的,在親子關係中,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去愛。因此,家長也需做出改變,學會穩定情緒,學會如何去愛。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有這5種表現,父母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別擔心這篇幫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