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每每父母提到家裡的孩子,總是有數不完的苦惱事。

特別是活潑好動的孩子,總是沒辦法讓他們靜下心來去學習,這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因為年幼愛玩,很多孩子對學習都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有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家裡的小公主,7歲的小妮子終於愛上了讀書,這也是我最自豪的事情。

從小她對讀書都比較感興趣,但是總是要我和她爸爸帶著她一起讀才可以,自己總是沒辦法自主閱讀,讀著讀著就會分心去玩別的。

我想了很多辦法,畢竟她這個年紀已經上了小學,是完全可以自己閱讀的,然而很多辦法都失敗了。

直到有一次我無意在一本書裡了解到了“鳥籠效應”這個詞,覺得很新奇,便決定試一試。

我和孩子爸爸商量之後將家裡一間小房間佈置成了孩子的專屬書房,並放了一個很漂亮的大書架,整個房間都是按孩子的喜好佈置的。

由於房間緊鄰客廳,門也是開著的,每次有朋友來做客,總是會看看書房然後誇女兒有這麼好的讀書習慣。

女兒每次被誇都很開心,於是在幾個朋友提出了同樣的讚賞時,她主動將書房霸佔,並開始了真正的自主閱讀生活。”

看了這個心得,真的不得不讓人佩服這位媽媽的心思。

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了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新增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又稱“鳥籠邏輯”。

簡單說就是當有人送給你一個精緻漂亮的鳥籠,可你並不是很喜歡養鳥。每每有客人來家裡,看到這樣一個鳥籠,便會詢問鳥在哪裡。

當我們無法回答又想避免尷尬時,便會主動去買一隻好看的鳥,與之匹配。

鳥籠效應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它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因此合理利用,就會很好的改變孩子的行為。

比如你想讓孩子學習鋼琴,那麼根據孩子的喜好給他買一個非常漂亮喜愛的鋼琴,才會吸引到孩子。

孩子試探性地彈奏,也就無形中引起來孩子學習鋼琴的興趣。不說明目的的吸引孩子自己去發現,主動去做,這就是利用了“鳥籠效應”。

那麼如何正確利用鳥籠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呢?

鳥籠就相當於家長想要孩子正確發展的方向,那麼通過提供“鳥籠”來讓孩子自覺“放鳥”進去,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第一: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來“提供鳥籠”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習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表目標。”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適當陪孩子玩耍,從中發現孩子未知的閃光點。同時成為鼓勵型父母,鼓勵孩子積極嘗試,敢於放手讓孩子嘗試,幫助孩子培養興趣。

發現孩子的興趣之後,我們就可以“提供鳥籠”,吸引孩子主動出擊。

第二:利用暗示激發孩子好奇從而“放鳥”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鳥籠效應”給予孩子心理暗示後,在孩子去嘗試時要多給予鼓勵和誇讚,從而讓孩子保持這種行為,形成習慣,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第三點:避免負面效應,拋棄“不好的鳥籠”

多換位思考,在給予孩子“鳥籠”的時候,考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明白到底孩子有沒有興趣,對孩子有沒有幫助。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同時也沒有什麼幫助,那就是“不好對鳥籠”。

孩子的辨別能力不足,父母的引導就至關重要,只有分析鳥籠的利弊,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條條框框教給孩子的,而是需要正確發掘引導。

給孩子一個點,讓他自己嘗試,往往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層次高的父母,永遠不會讓孩子學會這四件事!(轉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