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是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輸入一點點就開始關注輸出,極有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和厭學。只要輸入的資源正確、方法科學、時間足夠,剩下的就只有等待。聽力辨音能力和情景對應能力是輸出的基礎。
*老沐哥Klara: 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個“沉默期”,而且越小的孩子沉默期越長。但是沉默不代表沒有學進去,他們其實在心裡都默默記著呢。6歲以前的英語啟蒙不要太急於求成,培養興趣為主,不要太在意輸出,持續大量輸入就行。只要有足夠的聽力輸入和家長的互動,孩子早晚都會有輸出。另外,輸出的早晚並不代表最終的語言能力,切記和其他孩子比較,不然心態會失衡。
*米絡星:決定孩子語言是輸出環境。我們現在是生活在國內的,大環境還是以普通話為主,家裡同樣也是互相講普通話居多方言比較少,所以對於孩子從小就暴露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爸爸媽媽有意識地去說英文,但畢竟是少量,那麼孩子在輸出時也會是中文。孩子的優勢語言就是中文——這就意味著小傢伙們在接受資訊、思考和輸出的過程全都是用中文進行的。
有方法有技巧地持續輸入,持續、大量地輸入是輸出的必然條件。舉個例子,在進行啟蒙對話時,媽媽拿著一個飛機問孩子,What’s this? 孩子回答飛機,但用的卻是中文。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武斷地強迫孩子必須改說英語,這會讓孩子對說英文產生牴觸。在孩子用中文回答飛機後,媽媽可以確認孩子的回答: “Yes, an airplane! This is an airplane.”爸爸媽媽可以對一件物品三番五次進行這樣的會話,因為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需要有耐心、持續不斷地去講,所以不要急躁哦。相信我在無數次這樣的“重複性對話“之後,孩子將會很自然地用英文回答你一些日常用語。
另外,家長不要羞於說英文。假如爸爸媽媽都不好意思講英文,孩子在旁邊看到了都會記在心裡,輪到自己時,也會羞於說出口呢。言傳身教,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創造聽、說英文的需求。舉個例子,比如在孩子想要吃葡萄的時候,她會說“葡萄”。但她如果只說“葡萄”,家長就可以假裝聽不懂,然後問她: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等她說grapes的時候,然後在給孩子——這就是有意創造的讓孩子必須說有效資源和素材做輔助。繪本、音訊、影片動畫,甚至包括外教等等都是很好的鼓勵孩子開口說英文的資源,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合理的輸入,拒絕成為“瞎子”、“聾子”。
*書香貝貝:首先,跟讀不是必須的,可以不跟讀。當聽力詞彙量1000了,可以上外教一對一練口語,一週兩次。口語是在交流中學習的。跟讀只是沒有語言輸出條件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是最優選。聽力越來越好以後,孩子會複述講故事,口語也會越來越棒。看動畫片即可以練聽力,也可以學口語。分級讀物是書面語閱讀偏多。
其次,英語啟蒙效果不看時間,看詞彙量,聽力詞彙量。有的啟蒙一年,積累聽力詞彙1000、2000,有的啟蒙一年多也只有幾百詞。家長要做的就是,隨時跟進孩子的進度。半年,一年,兩年,聽力詞彙積累有沒有穩步前進。如果沒有,原地不動,就要找原因。另外,不要擔心不認字,聽力詞彙量大以後學了自然拼讀可以轉化成閱讀詞彙。
最後,現在各種資源那麼發達,家長應該要學會遇到問題找解決方案,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孩子,是孩子不配合。換個角度想想,有時候是我們家長帶錯路了。家長不焦慮,即使焦慮也不能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