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何為教--即言傳身教 何為育--即養育

二者在孩子十八歲以前是缺一不可的。

之前的文章筆者提到過,十八歲以前孩子是一張白紙,具體想要把他們畫成什麼樣的畫主要靠的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學生生涯中遇到的老師們。六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靠模仿,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正確的三觀,基礎的思想觀念完全是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之後模仿出來的,這就印證了那就話"三歲看老",所以說看一個孩子就能反觀其父母是什麼樣品行的人。

之前接觸過一些家長,他們老說自己的孩子沒有耐心,愛急躁。其實孩子剛生出來本性都差不太多,當然了遺傳因素除外。那為什麼孩子會急躁呢?因為家長急呀,當家長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急躁和不耐煩的情緒被孩子捕捉到了,有的寶爸寶媽可能會說了"那孩子才兩三歲懂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所以他們才會模仿,模仿他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當看到了爸爸媽媽急躁了,他們就會記得"噢!原來處理問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因為爸爸媽媽就是這樣的!"接下來他們就會把這種狀態應用到各個場合各個場景下。

所以我經常會和家長朋友們說,您想讓孩子以後變成什麼樣,那您就得先做到這個樣子。"我想讓我的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結果我卻總玩手機",這種環境下,孩子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誰都有望子成龍的心,但是要先以身作則

育,恐怕就不用再多強調了吧,現在很多家長朋友只做到了育,好歹能把孩子拉扯大,往往容易疏忽對孩子的"教"。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教是老師的任務呀。沒錯,老師是要教孩子,可是老師教的只是理論層面的,現在很多教師把"教師"這兩個字當成了職業,每天的終極任務就是「上下班、上下課」,反正孩子我教了,他學沒學好就和我無關了。古時的老師是真的起到了"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能真正的配得上【師】這個字,但是現在能做到這樣的老師並不多。換句話說,能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是誰?不是老師,而是我們的父母,所以一個人人格的培養和建立,很大一部分受的是家長的影響。

教育孩子是門學問,不用覺得是多難多複雜,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別給孩子規劃太多,支援孩子追夢,這才是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