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感恩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願望。
孩子其實不需要做作的感恩教育,父母也不喜歡那些愚孝的行為。
我更願意把感恩理解成是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愛身邊所有人。
大導演李安說過一句話:“孩子不需要孝順我,他只要愛我就好了”。
懂得愛人的孩子,將來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愛。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從來不念父母的好,更不會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一味索取,成為了為人父母的悲哀。
而一個不懂感恩,不懂心疼、體諒父母的孩子,大多都是慣出來的。
01
對孩子有求必應
去年有個大一的女學生在網上發帖求助:
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不夠花,她希望母親給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但卻遭到了媽媽的拒絕。讀高中的時候,光補習班隨隨便便就4000、6000,怎麼上了大學就不樂意多給了呢?
這也給了很多父母啟示:家裡什麼樣的條件,就怎麼養孩子,量力而行。
有的父母總是在滿足孩子,不管孩子提出什麼樣的要求,都會盡力去滿足他。實在沒辦法滿足孩子,還會覺得對不起他。
我知道還有許多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對孩子始終抱有虧欠,所以在物質上儘量彌補,好獲得內心的寬慰。
這種隨時滿足、有求必應,最容易助長孩子的慾望,他們提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並且覺得理所當然。
《請回答1988》有一句臺詞:“愛一個人不是富裕了想要給予,而是懇切地必須給予。”
所謂懇切,就是有限度地、理性地去給予,對於不恰當的要求要堅決拒絕。
一個有原則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分寸的孩子。
02
替孩子做得太多
有位媽媽找我諮詢,說7歲的兒子特別喜歡埋怨大人。
早上賴床導致上學快要遲到,去學校的路上一直怪大人不及時叫他起床;
忘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回家就衝著奶奶發脾氣,怪奶奶收拾書包時遺漏了;
吃飯的時候,經常不耐煩地說催:“怎麼不給我盛飯啊?”奶奶急得去盛,拿上勺子,整整齊齊地擺在面前。
假如這頓飯菜沒有他喜歡的,就撩下筷子不吃,老人家又給重新做。
媽媽十分頭疼:“這個孩子是不是被寵壞了?”
我告訴她:孩子沒問題,是大人有問題。
一個孩子如果生活能力低下,依賴父母,又在父母沒做好時心生埋怨,大人們就要反思平時是不是替孩子做太多。
無微不至也能成為一種傷害。
一個事事被父母代勞的孩子,是很難懂得去愛身邊人的,他們從來不覺得大人的付出有多辛苦,變得越來越冷漠。
《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有這樣一段話: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不管是起床、作業還是吃飯,這些事情都是孩子的本分,不是孩子做不好,是我們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所以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包辦代替。
怎麼學會?其實很簡單。
放手,把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
03
捨不得讓孩子吃苦
年前看到過一則非常讓人感動的新聞:
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一年多沒有見過父母,父母在西安做蔬菜生意,趁著假期,他從老家河南趕到西安幫父母賣菜。
雖然每天凌晨四點多起床賣菜,非常辛苦,但孩子卻覺得,才能見爸媽一次,能幫他們幹活很開心,也是到了這裡,他才知道,父母有多忙,有多不容易。
孩子爸爸說,他想要孩子知道:爸媽掙錢給他花,這個錢來的不容易,做人要勤勞,因為幹啥都不容易。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只有切切實實吃點苦,才能明白生活的艱辛。
在我們生活中,孩子很少有機會能感受父母的辛苦,看不見,所以才會不珍惜。
大多數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卻忘了告訴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父母的心血。
所謂的吃苦,不是故意給孩子找罪受,而是要讓他們去體驗真實的生活。
比如像上面這位父親一樣,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環境感受下,或者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去替代他,孩子流點汗,吃點虧沒什麼不好的。
沒有人可以為孩子一輩子擋風遮雨,既然不能,就應該在他準備離開你之前,給予他們駕馭生活的能力和麵對苦難的勇氣。
04
不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也是因為我們不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當孩子想幫你做家務,你說:“你的任務是學習!”
看到你提著重物,孩子想幫忙,你說:“太重了,還是我來吧!”
當孩子跟你分享零食,你說:“我不吃,省給你吃吧!”
這樣的父母真的不在少數,孩子滿腔歡喜地想要通過小小的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愛意,都被大人輕描淡寫地忽略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大人成功地教會了孩子不愛你。
從你的反饋中,孩子才會慢慢體會到付出愛的快樂。
正如教育專家盧勤說過:“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愛也是需要練習的。
再能幹的媽媽也要適當示弱,給孩子一個關心你的機會,幫助他學會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