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正因為此,網路上、生活中充斥了各種有關教育的非常片面的解讀。

比如希望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於是"再苦不能苦了孩子"成了很多經濟條件一般家庭的養孩子理念。

"不讓孩子受苦"可以有很多理解,有些家庭不想讓孩子吃苦於是包辦孩子的一切。

有些家庭滿足孩子一切金錢上的花費,甚至養成了孩子愛攀比的壞習慣。

這些觀念和做法都是錯的,教育上不應該讓孩子吃的苦指的是精神,不應該給孩子過度的精神壓力,多表達愛,讓孩子在自由和愛的環境中長大。

但很多條件一般的家庭硬是因為在物質上過度的給予。

縱容,在勞力上過度的代勞,給孩子的是溺愛,而不是真正的愛。

身邊有一個家庭,女兒上大學了,父母在老家經營著一家麵館,生意不怎麼好,起早貪黑的一個月除掉房租水電也剩不下多少錢。

這對父母對孩子極度溺愛,對女兒的要求從不拒絕。

他們覺得沒能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應該盡力彌補,希望"富養"不讓女兒受苦。

在孩子還小時,他們在繁重的生活勞務下,硬是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活,告訴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

孩子長大了些對物質上有些要求,父母也是無不應允。

就像這次來說,女兒暑假回來說要買蘋果手機,但當時小店的生意每況愈下,根本負擔不起女兒這些"奢侈"的需求、

但女兒被滿足慣了,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不依不饒非要買,最終夫妻兩硬是拖欠了一個月的房租省下來錢滿足了女兒的慾望。

這對父母一直因為自己給不了孩子寬裕的生活覺得有所虧欠,所以傾囊所有希望讓孩子過上好日子。

但他們在滿足孩子的過分需求時,也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艱辛的權利,最終養了一個五穀不分,四體不勤,腳不沾地的"大小姐"。

而相反一些富二代卻相比更能吃苦耐勞,馬雲曾經說過,很多一代富人是通過辛苦的打拼積累出了財富。

絕不是被天上的餡餅砸中,他們吃過苦所以也捨得讓孩子吃苦。

比如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兒子,雖然媽媽身價十億,但他卻一點富二代的樣子都沒有。

據說有一次董明珠開車遇到兒子放學,忍住沒有接兒子,依舊讓他乘坐公車回家。

她兒子雖然有揮霍、享受的條件,但卻行事低調,做事認真,現在是一名律師。

富人的兒子也過普通人的生活,承受了很多普通家庭口中的"苦",可這些不就是正常的生活嗎?

連正常生活的苦都吃不了,還怎麼有能量承受更大的擔當呢?

一、為什麼普通人家會強求富養孩子?

1、 對生活的理解不足

認為好日子就是"少幹活"、"多花錢",殊不知如果不幹活,只花錢的人就是一個廢人,真正通過勤勞致富的有錢人的生活並非如此。

他們努力生活,享受著努力帶來的價值感,其次才是享受努力帶來的財富。

2、人的補償心理

家長受過窮苦的痛苦,會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受當年之苦。

他們會把家庭不夠富裕的責任推給社會,階層固化、沒有資源成為他們的藉口。

因為看不到希望,所以他們會對孩子極度補償,在自己還能給的時候,不能讓孩子比別人有任何缺少。

"補償"是會過度的,給予的大於孩子成長正常的需求。

最終可能會養出一個習慣了伸手討要、沒有責任心、同理心的孩子。

3、對教育的一知半解

這種家庭的父母不去系統的學習、研究教育理念,通過口傳、手機的碎片知識對親子教育容易形成片面的理解,把表達愛的方式做成了包辦、沒有節制。

因為愛孩子所以一直給孩子餵飯,因為愛孩子一直幫孩子穿衣。

因為愛孩子不允許他們做任何家務,希望孩子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連自己的基礎生活都搞不定。

真正的富養孩子是精神上的給予,家長首先要有所成長,正視生活的艱辛,反思自己的掣肘,坦然面對。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與孩子共同成長,孩子會從這樣的父母身上學到勇擔責任、積極的態度。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精神上的力量遠大於財富。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想要給寶寶斷奶又不想寶寶遭罪?三招輕鬆搞定,聰明寶媽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