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過將孩子寄養在親戚或者父母家中的經歷,最常遇見的情況就是聽到親戚朋友或者父母說,"這孩子可聽話了,可不像你說的那麼鬧騰",家長往往會比較疑惑,自家的孩子難道是專門欺負自己嗎?怎麼到了別人那裡就那麼聽話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家長在自己忙於工作的時候,就會選擇把孩子寄養在這些"聽話的場所"中。畢竟,讓孩子一個呆在家裡,自己還要操心孩子在家裡有沒有做出什麼怪事,有沒有弄傷自己,有沒有弄壞家裡的東西,會不會擅自使用家裡的東西做出危險的舉動。

即使平時在家裡跟孩子反覆教導過家中什麼東西危險,也還是擋不住爸媽們擔憂的心啊,萬一呢,萬一呢,小孩子好奇心那麼重,萬一他們做出什麼探索新鮮事物的舉動,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是想去做怎麼辦呢?

於是爸媽們上班的時候總是有些分心,不能夠集中注意力工作,擾亂了自己的工作狀態,直到回了家看到孩子好好的,才長舒一口氣。

生活裡種種因素,讓多數家長選擇了讓別人來幫著自己看住孩子的做法,最常見的狀況莫過於把孩子"丟"到自家爸媽老人那裡,雖然讓老人幫忙照看孩子會出現寵溺過度的情況,那也好過把孩子反鎖在屋裡擔驚受怕,新的麻煩,再教育就是了。

但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麼?

"別人養"的真實面目是什麼

實際上,拜託不同的人幫忙"帶孩子",對於孩子的養成會造成情況不一的不良干擾。

1. 目的

我們最常見的是讓親戚或自家老人幫忙帶孩子,在爸媽上班的八個小時或者加班後更長的十多個小時裡囊括了吃飯、玩耍和互動的相處時間。

由此我們必須要直面一個非常不討人喜歡的現實情況——別人替我們帶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家長或許不能夠清晰地明白這種感受,我們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拜託我們每天照看一下,早上送來晚上接走,那麼我們在這一天與孩子的接觸中,最大的目標是什麼?

是不哭不鬧、吃飽喝足、自己玩吧。

我們傳統的文化中至今仍然應用廣泛的一句老話叫"各掃門前雪",我們通常不會對別人的家事參與過多,同樣的,多數時候也就不會因為自己認為什麼樣的教娃方式好,而"擅自做主",用自己認為好的教育方式去引導一個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的娃。

所以這樣的"帶孩子"的一天中,被"寄養"的孩子除了吃吃喝喝睡睡,隨便跟著別人玩一下以外,什麼也得不到,這樣就浪費了一整天的時間,當別人家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自家的孩子頂多也就是圍觀一下,別人家的家長不會自己主動要求我們的孩子去學習。

即使很多家長給孩子帶上一天的學習內容,告訴對方孩子今天都要做些什麼事,等到來接孩子的時候也往往只能得到一個差強人意的結果,你甚至都不清楚孩子是怎樣完成學習任務的。

尤其是當孩子放暑假寒假時,一些家長會讓孩子一整個假期都住到那些不用工作的親戚或是家中老人那裡,帶上寒暑假作業,帶上課外書,帶上課本,"學一學玩一玩",說起來輕鬆,可是孩子只要不在眼前,實際上還不是像放了羊一樣找不著北?

甚至當孩子沒有如約完成那些已經不算多的學習任務時,親戚和老人還要幫孩子"打掩護",從而縱容了孩子們放飛的自由之心,讓孩子逐漸養成了拖延症、偷懶等等壞習慣。

2. 心態

"別人們"對孩子不夠上心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爸媽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優秀人才,而別人只是順手幫你完成一下日常最低標準罷了。

我們非常害怕向別人負責任,也害怕參與別人的重大家事,害怕參與之後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是親戚也是如此,當我們自己照看別人家的孩子時,也總是會這樣想,這並不奇怪,社會風氣和傳統文化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和社交原則。

當面對自家孩子的時候,總是"你怎麼還玩,作業寫完了嗎,功課預習了沒有",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時總是格外地寬容,總是"沒事沒事,阿姨怎麼能讓你幹活呢,吃完了就玩一會兒吧"。

孩子被"別人養"的缺憾

1. 物質上的缺失

這種所謂物質上的缺失,並不是單純指去滿足孩子在經濟和物質上的需求,而是一種隱藏情緒。

在孩子剛剛進入新環境時,因為不在自己家長的身邊,往往不會達到完完全全的放鬆狀態,因而會一定程度上隱藏自己的部分需求,有的孩子甚至憋著很少撒尿,有的孩子強忍著口渴很少要求喝水,有的孩子餓了寧可在角落裡繼續玩玩具,也不好意思主動說自己餓了,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原本就有些侷促的環境下,孩子更加隱忍自己的需求,自己內心的害羞和侷促導致交流量降低,從而在親戚眼中成為了一個"乖孩子",這也就是家長們聽到親戚朋友評論自家熊孩子"不哭不鬧,可乖了"的原因。

2. 情緒被擱置

而當家長將孩子帶回家,看到孩子重新活潑起來,甚至因為長時間和家長分離而變得更加亢奮,更"熊"時,自然會忍不住斥責孩子,說出一些如"你就會在別人面前裝乖,就會折磨自己爸媽是不是"這樣的責備來,對於剛剛進入自家熟悉的環境中,重獲安全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這樣的責備雖然會讓很多孩子逐漸"變乖",但是家長卻不知道這並不是真的"懂事",也不會了解到孩子內心深處的侷促不安,從而漸漸地更加要求孩子保持這種"懂事"的狀態,這其實是將孩子的安全感一步步剝奪的過程。

這樣讓孩子"變乖"的要求,是並未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強硬結果,通過這種要求得到的"乖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變乖和懂事,而是讓孩子陷入了一種莫名其妙就被家長"拒絕理解"的狀態中,從而使孩子變得更加沉默,通過減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父母,討好父母,也就逐漸養成討好型人格。

再者,父母在上班的時間因為不能夠陪伴孩子,錯過了孩子年幼時期最需要進行親子互動的階段,也是容易造成情緒的斷層。

孩子在年幼時期即使身邊有其他大人,有同齡的孩子做玩伴,但還是不願意承受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的,這樣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沒有安全感,或者潛意識裡認為自己被拋棄。

"別人養"和幼兒園的模式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當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強烈的儀式感會讓他們認知到自己需要進入這個特殊的地方學習,但是"別人養"卻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從而導致孩子內心的情緒不斷出現斷層,被孩子自己強行鎮壓,並擱置起來。

當然,也有孩子在別人家裡鬧得比自己家鬧得還歡,彷彿一隻哈士奇,這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這個世紀難題,竟被“佛系”家長輕鬆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