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最狠毒的語言之之一——“都是因為你,我們才吵架”
之前在班級上課時,我問學生們:“什麼事情會讓你們很憤怒?”。答案五花八門,有考試沒考好的,有想要的禮物沒得到的……
其中有一個學生回答:“當爸爸媽媽說,都是因為我,他們才吵架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想跳樓!”他瞪大眼睛、握緊拳頭、咬緊牙齒狠狠地的說,這位同學憤怒的情緒溢於言表。
我當時被這個答案震驚到了,想到自己曾經也被這句話深深地傷害過,當時自己的委屈、無助、憤怒、被拋棄感又重新浮現在眼前。幸運的是,我的父母非常的愛我,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父母無意間提到傷害我的話語,我努力的告訴自己他們不值一提;但不幸的是,時隔多年,想起來,依然會隱隱作痛,而我的父母,卻並不覺得那些話是對我的傷害。
也許早年受到的心理創傷、情感壓抑是我尋求心理解脫、走上心理學道路的潛在原因。我時常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我的過去和現在,心理學研究表明:
父母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影響孩子長大後的行為表現和性格。
我小時候父母經常因為我的事情吵架,造成了我現在靦腆、自卑、不愛表現的性格。所以當我想到現在大部分父母不學習、不接觸心理學,而讓孩子還在重複著我當年的痛苦無法擺脫的時候,我迫切的想要跟父母們分享我的知識:
在孩子面前,因為孩子的事情吵架,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有可能是無法挽回的,讓父母了解吵架對孩子更深層次的影響,儘量避免因為父母吵架對孩子造成創傷。
⊙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每個家庭都曾經因為孩子的事情吵過架,孩子不吃飯、不寫作業、不聽話、不應該玩遊戲……都是爸爸媽媽吵架的理由。
在孩子面前吵架,因為孩子的表現發生爭執,甚至將原因歸結為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被無辜、緊張、焦慮、內疚、恐懼的情緒、情感籠罩,這些感受的累積和疊加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1.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是身體的周圍有一層厚厚軟軟的雲朵包圍保護著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更加的自由、開朗、無憂無慮。可是當爸爸媽媽經常吵吵鬧鬧,甚至拳腳相加,這時孩子會對父母的愛患得患失,也時刻要擔心父母是不是會隨時分開,或者不要自己了。
孩子周圍的雲朵就會一點點的散去,孩子開始自己築造一個冰冷的房間,如果孩子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無形中更加重了心理負擔,可能還會關閉房間的門窗。由於長期被恐懼、不安和緊張折磨,孩子的安全感嚴重被破壞。
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的外在行為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和同學相處時,容易和他人有衝突,喜歡與他人爭搶東西、據為己有,不願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長大後,為了保護自己,不喜和陌生人來往,難以信任他人,心理防線太深導致很難向人敞開心扉;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夠走入他內心的朋友寥寥無幾。社會關係人際交往圈子狹窄。
2. 使孩子充滿內疚和負罪感
當父母因為孩子吵架,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因為“他”父母才吵架的時候,孩子內心會產生內疚感,覺得是自己的行為而讓最喜歡、最親近的親人惡語相向,都是自己的原因才讓他們不和睦。這個無形的負罪感,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脆弱、謹小慎微。孩子在家裡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自己喜歡的一些事情,如果覺得父母或者周圍的人不喜歡,就會壓抑自己的情感、愛好和想法,行事都是根據父母或權威的臉色。
孩子經常會用大哭的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做錯事情不會主動承擔,經常撒謊,將責任推給他人;在同學交往中,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同,小心自己的行為,害怕惹怒他人,受到欺負會選擇逆來順受。長大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很少直接表明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態度,也很少拒絕別人,哪怕別人的請求已經不太合理了,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還可能向相反方向發展,認為反正我已經是個壞孩子了,不會體諒他人,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為人冷漠。經常情緒不受控制、摔壞東西、攻擊他人或自己,當受到嚴重批評指責的時候甚至可能出現離家出走或者自殺的極端行為。
3. 孩子可能形成自卑性格
父母吵架把原因歸罪到孩子身上,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多餘的,是不被人愛的孩子,沒有人理解和認同自己,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敏感、焦慮、自我評價低,在集體環境中也會認為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放棄努力、爭取和表現,遇事經常會說“我不行”、“我不會”、“我不懂”……不愛在人前表現自己,不喜歡與他人競爭。
自卑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和生活有很多的影響。特別容易害羞,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不願拋頭露面,不敢接觸生人等;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廢,事情做到一半總是有各種理由選擇放棄,經不起失敗對自己打擊,產生更多的負面評價,實則是內心不相信自己的表現;集體活動中表現做一個隨從者或者選擇不參與,坐在一旁默默地觀察。長大後,有強烈的自尊心,更不願努力打破、挑戰自己,有更多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 夫妻間吵架不可避免,那如何避免孩子受到影響和傷害?家庭生活中的吵架是一種溝通方式,劍橋大學的研究認為,吵架是各種親密關係中的基本活動之一,是一種談判。
人們通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通過生氣的情緒,來捍衛自己的界限。夫妻之間的爭吵,可以讓對方了解到對方更多真實的想法,可以爭取到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可以一定範圍內增進夫妻間的親密關係。
小爭吵偶爾可以看做是成人之間加深感情的一種方式,有利於夫妻凝心聚力、攜手前行。但是夫妻之間吵架情緒來的快、散的快,對成人心理影響較小,卻有可能成為孩子的心結。
為了讓孩子心靈不受傷,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在電影《怦然心動》中,當朱莉的父母當著女兒的面大吵時,朱莉大哭起來。事後,父母分別來到她的房間。父親澄清爭吵跟女兒沒有關係,並解釋了弟弟親情對他的重要性,也表達了自己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意和感謝,然後向女兒保證父母會解決問題的。
母親告訴她,雖然生活不容易,但媽媽還是愛著爸爸,因為他是一個對家人至情至性的男人。朱莉很快從傷心難過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也決定要為自己心愛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獨立承擔起了打掃整理院子的工作,把院子收拾的井井有條。
這段父母處理爭吵衝突的片段堪稱經典,爭吵並不可怕,如果在爭吵後還能夠彼此理解,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和愛慕,並讓孩子感受到這份實實在在的愛,那麼爭吵分歧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消融。作為父母,在以後的吵架中要注意幾點:
1.父母之間可以爭吵,但是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可以選擇在外面約好地點,坦誠自己的想法。
2.父母要注意不要把吵架的原因歸咎於孩子。父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事論事,最重要的是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互相指責。
3.父母在爭吵後能就此和孩子進行坦誠的交流,孩子就不會因爭吵而恐懼擔憂,也能較為平常心的對待爭吵和矛盾。
4.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如果實在避免不了,父母需要在爭吵後向孩子解釋,表達愛意,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發生爭吵,存在分歧和差異,他們依舊是彼此相愛的,也是愛孩子的。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勢的,父母吵架時,他們沒有辦法改變,只能選擇接受和承擔。所以,希望家長們能明白,你們的爭吵對孩子情感、心智影響較大,家庭穩固的情感關係是孩子心智成長的保障。
我們是最應該為他們遮風擋雨的人啊,家人之間不要用互相傷害的方式,親自給孩子製造了人生中的大風大浪。
如果你們真的愛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而有愛的童年,就是對他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