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優良的基因是學霸最基本的標配,難道世間殘酷到學渣的孩子註定無翻身之日嗎?到底好基因和好教育哪個重要?這真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經典話題,可又能怎樣做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教育呢?
良好的教育勝過優質的基因在德克薩斯州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觀察,被觀察的物件是一群被收養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的平均智商都遠超自己親生父母,更接近他們的養父母.但在他們幼年時期,所表現的挑食和語言能力都極具有遺傳的影響,幸運的是在養父母的給予更多回應和對話,幼兒的大腦神經元高速發展,這些方面隨著時間不斷增長,這些孩子擁有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語言能力.這一觀察讓人們堅信良好的教育勝過優良的基因.
父母的認知是孩子的平臺首先父母的認知格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礎的平臺,父母對於育兒知識的掌握和 對孩子的期望,都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抱有積極的期望,那麼同時也會對孩子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正面的態度迴應,用愛去呵護去輔導,孩子定會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習慣,這樣慢慢的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孩子自然好帶聽話,慢慢的也就成了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對孩子起到一個微妙的影響,夫妻間如果衝突不斷,互相傷害,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感到緊張不安,漸漸的不願意向父母傳遞需求,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自閉孤僻.要試著與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交流和迴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毫無壓力的為更大的目標和夢想努力奮鬥!
將目標逐漸分解並實踐其次,如果以上幾點家長都做到了,就要慢慢為孩子的將來,設定一些小的目標,一步步養成學習習慣,例如每天聽一篇歷史故事,每天讀一個英語繪本.....這些小積累不容小覷,長時間下來你會發現量的積累產生了質的飛躍!
- END-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