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哪些事情能夠使你的生活和工作徹底改觀,但是你一直沒有去做?

想透過做運動減肥、防病,卻因為工作忙而做不到;想陪孩子玩,想給孩子講故事,總是抽不出時間;知道讀書重要,卻總是靜不下心來讀一會兒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的習慣三,教給我們怎樣解決這些難題。

人們所謂的沒時間,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使命,學不會對不相關的事情大聲說“不”。人們因為沒有從長遠來看問題,所以沒有把更重要的事放在首位去做 。

人們常常讓瑣事牽著鼻子走,或是忙於應付一些自認為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只是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不一定重要 。

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是不緊迫但需要防患於未然的事。這需要人們具備“預防性”的思維方式。

扁鵲三兄弟中,大哥醫術最高明,名聲卻沒有三弟扁鵲那麼大。大哥擅長治未病,人們疾病初起時,就能在大哥那裡得到診斷治療。可是很多人有點小病小痛時,一般不夠重視,多數人病重了才找醫生。因此擅長治大病的扁鵲患者更多,更出名。

人們得了大病,未必都能遇見扁鵲那樣高明的醫生,有的人自此一病不起,甚至丟了性命。由此可見,那些找扁鵲大哥治病的人更明智,更容易長壽。《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的習慣三“要是第一”,其原理與“治未病”道理相通。

如果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治未病”意識,做到“要是第一”,主動積極地做到提前規劃、預防和捨棄,便是明智之人,生活必然會越過越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個沒有任何規劃的人,終究會在某一天面臨焦慮不安的困境。

人活一世,要做的大事小情很多,有些是緊要急迫的,卻未必是最重要的事。學會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提前做好人生規劃,並付諸行動的人更容易成功。

做到“要是第一”的人,工作更順,孩子更省心,家庭更合睦。

沒有計劃,隨性生活的人,常常要面臨“病急亂投醫”的焦慮,不是孩子不爭氣,就是工作不順利。他們還特別委屈,明明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很忙,為什麼成果並不好?

因為他們雖然忙,卻忽略了什麼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事往往不是緊急的事,由於不緊急,所以常常被人們忽略。

重要的事就是書中所說的第二象限事務:建立人際關係、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於未然等等。人們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

有一位媽媽,我們在這裡叫她小麻吧,小麻在孩子三歲之前,沒有出去工作。由於她愛乾淨又好強要面子,每天都在孩子和家務之間忙得團團轉,連睡眠時間都要擠出來洗洗刷刷。

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已經讓人面臨崩潰,她還要時時保持家裡窗明几淨,結果把自己累得病倒了。幸虧孩子奶奶過來幫忙,讓她身體恢復了健康。

小麻經過讀書、反思,決定改變自己的育兒目標和生活方式。小麻從制定目標和計劃開始,依據“要是第一”原則,先做真正重要的事,捨棄或少做不重要的事。

小麻給自己定了長遠目標,要做個健康合格的媽媽,養出聰明懂事的寶寶。以這個目標為原則,她制定了每週計劃,讓生活有了規律,不再像之前那樣事無鉅細,雜亂無章。

小麻思考後發現,對於自身健康和孩子教育而言,“家裡整潔乾淨”是可以排在後面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小麻把家裡的衛生標準降低了,從之前的每天打掃改成每週打掃,並讓孩子爸爸一起打掃衛生,省出了很多休息時間,不用再擔心自己睡眠不足累倒了。

小麻還降低了對寶寶外在形象的標準,允許孩子用手抓飯吃,允許孩子玩沙土,允許孩子偶爾穿著髒衣服。她意識到,讓孩子時刻保持乾淨漂亮,與孩子變聰明懂事關係不大,反而是一種限制。

這樣堅持做了一段時間後,孩子變得陽光開朗又省心,不像之前那樣愛發脾氣了。孩子之前為了能開心的玩,總和喜歡乾淨的媽媽賭氣。

小麻不再像以前那樣從早到晚忙家務,有了更多空餘時間陪孩子玩遊戲,給孩子講故事,孩子變得更聰明瞭。後來孩子上幼兒園,小麻重新工作後,仍舊遵循“要是第一”的原則,做到了工作養娃兩不誤。

為了乾淨犧牲孩子自由玩耍的父母,不放心子女寧可自己洗碗的父母,都不夠明智。而那些寧可家裡亂一些,孩子髒一些也要讓孩子玩耍的父母,分派子女洗碗的父母,未來將擁有更省心的孩子。這就是“要是第一”原則。

這樣的父母,工作生活中用的是預防性思維,因為確定了目標和原則,所以知道要捨棄哪些不重要的事,把時間和精力讓位給更重要的人和事。

蘇格拉底說: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在這個人人都忙碌的時代,珍惜時間意味著“捨棄”和“預防”。不僅要捨棄與目標無關的事,還要做好計劃,把重要的事排在前面先完成。

做到了要事第一,就是真正地做到了珍惜時間,會讓我們和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師者說##育兒##育兒經#

我們解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習慣一、二、三。餘下內容請期待並關注

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小孩比你想象的要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