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讀: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2歲到9歲的孩子,特別熱衷於撕、摔、砸、拆這些被家長稱為"搞破壞"的行為。

熙熙總是愛拆玩具,經常拆的七零八落的,有天趁媽媽不在家,他居然打起了媽媽新買鬧鐘的主意,他想知道這個小鬧鐘為什麼會在早上唱歌,拆的正起勁時,媽媽從外面回來了。

媽媽看到滿地灑落的鬧鐘零件,頓時怒火中燒:"你怎麼拆起我的鬧鐘了,你知不知道這是我新買的,你給我拆壞了怎麼辦?誰讓你拆的?"

很多家長都基本上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特別是當娃拆的是你新買的東西或是你喜歡的物件。輕則,孩子免不了挨一頓罵;重則,有可能還會被揍一頓。

那面對孩子有這些"破壞性"行為時,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每個孩子都會搞破壞,父母們必須面對孩子們隨時發生破壞行為的事實。

❈ 探索欲 說到探索慾望,其實也就是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會對身邊很多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心裡總有十萬個為什麼,所以想去弄明白,他不僅僅是想通過眼睛看、耳多聽,更多的是想通過"動手"摸索去了解。

比如,開頭我們說的熙熙,他就是屬於好奇心重,想了解鬧鐘為什麼在早晨唱歌,所以才拆了鬧鐘。

❈ 認為有趣 有些孩子是因為年齡小,不知道這樣做引起的後果,只是覺著好玩,對"破壞"的過程感興趣。

例如,孩子會把家裡小菜園沒長熟的小番茄、小辣椒一個一個摘下來,把媽媽的眉筆弄的缺一塊兒,口紅少一截…..

❈純模仿 有的小孩純粹是看到大人修理物品時的樣子,自己也想學一學。比如,孩子唱歌的小音箱不會響了,家裡的大人就拿著研究了一下,隨後用螺絲刀拆開修理了一番,小音響又恢復正常了。

孩子覺得真厲害,就學起了大人的模樣,"依葫蘆畫瓢"也拆起了家裡其它的小玩具。

❈情緒的宣洩 孩子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濛濛有次很認真的完成了作業,他喊媽媽,想讓媽媽過來看一看,結果媽媽在忙著炒菜,沒搭理他。他就很生氣,為了表達不滿,開始摔東西或者撕書本等。

那歸結了孩子"破壞性"的這些原因,我們家長如何應對呢?從下面這四個步驟著手,不阻止不打罵,孩子也能逐漸改掉"亂拆東西"的壞習慣。

1)、 認同娃的"破壞性"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好奇是每個娃的天性,因好奇引發的"破壞",家長不要去壓制孩子。因為孩子在對物品進行"破壞"的同時,不僅能提升孩子的思考力、觀察力,還可以讓自己的創新力、動手力更強。

所以,我們要認同孩子的"破壞性",並且鼓勵他。這樣孩子的天性才得以釋放,也能讓他的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PS:千萬不要用"吼叫"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探索行為。

2)、 陪同孩子一起動手

新加坡教育研究院心理研究部蘇博士表示,適當的鼓勵孩子破壞玩具,將其中的零部件拼裝成為新的東西,教育意義要好過讓他們按照玩具設定的方法來玩。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動手,這樣可以讓孩子更有興趣的動手研究,開發大腦思維,激發出孩子更多的潛能。

例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把他的音樂盒拆開,看一看音樂盒為什麼會放音樂,然後再和孩子一起把音樂盒再組裝好。既滿足了孩子的探索心理,又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PS:有大人在一旁陪同,就不會擔心孩子真的把玩具或著其它物品給"破壞"掉了。

3)、指定破壞範圍

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我們要把家裡比較貴重一點的東西收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儘量把損失降低。還有家裡有危險性的物品,也要收好。

比如,告訴孩子只有他的玩具、畫本類可以拿去造作,別的都不可以。

PS:告訴孩子哪些東西他可以碰,哪些不可以,確保孩子安全無憂。

4)、 正確的引導

如果孩子是因為情緒不滿而引起的"破壞",我們要先理解孩子,人從生下來就具備喜、怒、哀、樂這些情緒的表達,孩子也一樣。大人偶爾也會發脾氣,但是我們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告訴孩子摔東西這些是不對的。

PS:大人也要反省自己是否不夠關注孩子,以後多關心娃。

孩子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惡意性的破壞,其它的"破壞性"行為是都很正常的,我們要用理智的方法幫助娃並和娃一起去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娃的身、心、腦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這個世界上有人能越過越"矯情",那是因為他們出生便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