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閨蜜夫婦帶著3歲的兒子淘淘去兒童遊樂園玩。丈夫決定先去買水,讓閨蜜母子依計劃直接去可以使用優惠券的海洋球遊樂區。

丈夫剛走,淘淘就被玩具試玩區裡色彩繽紛的玩具吸引住了。

“想進去玩?”閨蜜問。

淘淘點點頭,沒有離開過玩具的眼神裡滿是渴望。

“玩了這個就不能玩海洋球了哦。”閨蜜再次確認。

淘淘依然堅定地點頭。

於是,閨蜜付了20元門票錢,淘淘歡天喜地地跑進去玩起來。看著淘淘認真又起勁的樣子,閨蜜很滿足。

但閨蜜的丈夫買水回來看到這一切卻立馬翻臉,指責閨蜜“溺愛”孩子。

“他才3歲知道什麼喜歡不喜歡的?海洋球那邊不是一樣玩?這個玩幾分鐘不玩了咋辦?等下不買個玩具不走咋辦?”說得有理有據。

閨蜜心想:“不就20塊錢嗎?只要孩子高興,玩幾分鐘算幾分鐘。200塊咱們家也出得起啊!再說了,我的孩子我瞭解,淘淘根本不是那種亂要玩具的孩子。”

結果,難得的一家三口親子時光氣氛盪到谷底。閨蜜丈夫坐在一邊生悶氣,閨蜜強忍委屈假裝快樂繼續陪淘淘玩。

其實,閨蜜丈夫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接受的教育是能省則省,也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他不是不愛兒子,而是在潛意識裡覺得,遊樂園不是普通人隨意消費的地方。

一、快樂和滿足,是孩子不配?

很多人會覺得閨蜜溺愛孩子:3歲的孩子,玩什麼不是玩?

正如前段時間,營養學家範志紅的一條微博:

這些人無疑都是站在大人的視角看待這件事,覺得孩子要什麼就給買,這不是“慣著”孩子嗎?可對於孩子而言,他只是想吃個好吃的,僅此而已。

爸爸說:“買什麼冰激凌蛋糕,有這錢,買只雞吃不好嗎?”

媽媽說:“你都多大了還要變形金剛,你這次考試考全班第幾啊還有時間玩?”

你無視他的需求和感受,指責他“不懂事”,卻講不出直接理由。孩子只能漸漸從你惱怒的眉眼間讀懂:

“爸爸媽媽,是我不配。”

久而久之,孩子要麼越來越叛逆,提更多“不懂事”的要求激怒你;要麼越來越“乖”,壓抑自己的需求,卻都越來越受傷。成年後依然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無法痊癒,甚至會如閨蜜的老公一樣,不自覺地讓下一代受同樣的傷。

心理學家施琪嘉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這個小孩記錄了你遇到的傷害和當時的感受,並讓你的“自我”停留在那個年齡,變成了一個“內在小孩”。如果這個小孩得不到療愈,就會變成失控的情緒或不健康的性格。

有的父母喜歡說孩子各種不好、貶損他、不滿足他的要求,以為這就是不溺愛孩子,就是挫折教育。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嫉妒、憂鬱,會讓他因內心充滿“匱乏感”而對食物或物品有更強烈的佔有慾;因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而缺乏自我認同感,常常覺得“我不配”“我不行”“我不好”……

世界上能有什麼能讓人變得溫和、友善、單純?那就是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看見並滿足孩子的需要,就是要讓他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愛的。”

二、溺愛?是爸媽不配

什麼都滿足孩子,那不是“溺愛”嗎?

事實上,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溺愛”孩子。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參加《奇葩大會》時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在杭州湖畔大學遇到過一位1982年出生的女孩孫博,是他見過少有的心理極其健康的成年人。

武志紅了解到,孫博從小生活在一個“溺愛”的家庭環境中。被“溺愛”到什麼程度呢?

孫博父母都是地質學家,常年出差在外,她從小跟奶奶一起生活。上幼兒園時,孫博精力旺盛,不睡午覺,幼兒園老師就給孫奶奶打電話反映。一般的奶奶,可能會想辦法哄孫女兒午睡,實在不行拍兩下屁股也算管教過了。但作為知名醫生的孫奶奶竟然辭掉了醫院工作,到孫女所在的幼兒園當起了校醫,只為孫女中午可以到她辦公室鬧騰而不用午睡。

孫博的父母也一樣“溺愛”孫博。孫博小時候成績很好,小升初時,本來有能力考入北京最好的中學,卻選擇了北京石油附中。原因只有一個:那所學校的校服好看。換做普通父母怎麼可能同意,但孫家爸媽居然毫無保留地支援孫博。

類似的事情,在孫博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她一路“跟著感覺走”,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勁頭用在事業上,如今,孫博擁有自己的公司,是小有名氣的企業家。2015年湖畔大學第一期36個學員,孫博就是其中之一。

“你們有這種水平嗎?”

武志紅說,如果做不到孫家父母、奶奶這樣,就不要隨便說自己“溺愛”孩子。況且,孫家也只是“寵愛”孩子罷了,普通家庭就更談不上“溺愛”。

我們一直誤解了“溺愛”。覺得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快樂,就是“溺愛”,其實,這僅僅是“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說:“孩子會在媽媽(父母)注視自己的喜悅眼光中看到自己。”

當這個生命力被看到的時候,它就是好的生命力,是熱情、創造力、愛。當生命力沒有被看到的時候,它就是黑色的生命力,是恨、攻擊、憤怒、破壞。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沒有被看到,無論你認為自己做了多少,那都不能叫愛。

三、給不起,如何愛?

富裕是個相對概念,而慾望是無窮盡的。

作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當然知道爸媽不可能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但是他們在乎的從來都不是物質,而是父母的愛。

作為家長,我們明知有些“愛”給不起,該如何呵護孩子純潔的心靈不受傷呢?

1、告訴孩子“不買”的真實原因,你的真誠,孩子能懂。

不給他買玩具,也許是同類玩具他有很多了,也許是價格太高性價比太低,也許是他對之前的玩具不夠愛惜,也許是他最近“不乖”,但絕不是他“不配”……不管你此刻心裡想的是什麼,跟孩子心平氣和說一說,反而能理清自己不想買的真實原因,並能商定出解決的辦法。比如,

“爸爸是愛你的,但這月的玩具預算已經用完了,下個月如果你還是要買它,我們再來。走,爸爸先陪你進去試玩一會兒。”

2、提前告訴孩子,“禮物”是有限額的。

不論家庭是不是富裕,也不論是玩具還是草莓,在孩子能主動要求前就讓他知道:

“家裡的錢是給我們一家人用的,每人每月都可以得到一個禮物,如果這個月你想要多買一樣,可以先用媽媽的禮物名額,可是下個月你就不能有禮物了。”

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家庭的中心,父母沒有為他犧牲自我的義務;有限額有期待的“禮物”,也給了孩子學習享受“珍惜”的機會。

3、不要吝於告訴孩子“我愛你”,即使是在情緒失控後。

父母也是普通人,如果被生活磨到情緒失控,吼了孩子、說了重話都沒關係。孩子不會在乎父母發脾氣的原因是不是合理,只會擔心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

道歉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公正對待、被尊重,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在任何時候,父母的道歉都不遲。

希望“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的悲劇,越來越少。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之間有矛盾,家長介入動手打對方,如何化解孩子的心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