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估計很多人去拜財神爺去啦,雖然我也很喜歡財神,但今天沒去寺廟或者普陀山,趁著娃出去放飛自我的時間,看了本新書——《療愈你內在的小孩》。

這本書最近上了熱評,它是一本不需要太多門檻就能愉快閱讀的心理學暢銷新書,其中講述的概念其實不算新穎,就是告訴人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自帶一個“內在小孩”的配置,這個“小孩”的人格如果沒有被滋養成熟,由其產生的問題會伴隨我們一生。

這本書第一個章節,花了很多篇幅去幫助讀者理解一個概念:內在小孩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為什麼他能讓一個成年人停留在“直男”的狀態,也能讓一個看似普通的人擁有良好的人際圈子,這其中,去幫助每個人“內在的小孩”長大成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每個人幼年時期能夠得到充足的關愛。

什麼叫充足的關愛?作者舉了一些例子,是我們生活裡常見的,比如商場裡總能看見一言不合就哭鬧發脾氣的2、3歲的小孩子,甚至是5、6歲或更大的孩子,通常都是因為想要買的東西被父母拒絕了,或者孩子的訴求跟大人不一致。

作者認為,越是小的孩子,他們的需求應當得到無條件的滿足;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無條件”——作者直接指出,可能有很多人認為這種“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溺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甚至對父母長輩拳打腳踢;但作者認為不是這樣,作者覺得,正是因為孩子的需求得到了充足的滿足,他們內在小孩的人格才能健康形成,長大後對外在、對人際、對父母的包容才會更多,而不是適得其反。

大谷今年5歲,馬上要讀小學,為了讓他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我們從他4歲起,就鍛鍊他獨立自理的生活能力,這裡包含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服、不賴床;自己去洗手間如廁、刷牙洗臉,整理好衣服;前一天晚上需要整理好自己上幼兒園的書本、作業本;早餐之後如果是休息日,需要為自己接下來的一天安排好作息,比如要完成一本拼音或者數學思維的練習冊,天氣如果很好,可以去小區的遊樂場自由活動一小時......

經過一年的時間,大谷從一開始做練習題只能堅持10分鐘,到目前可以獨立完成書寫任務(半小時左右);從一開始不太主動和其他孩子玩遊戲,到現在能和同齡或者相隔3歲上下的小夥伴們愉快地放飛自我,他的變化挺明顯的。

其實我跟他爸爸交流時,曾經探討過有關“溺愛”的話題,大谷的爸爸目前處在“探索期”,他也時常會被“是否溺愛”的問題困擾。

比如他和大谷最喜歡玩一個叫“掐架”的對抗性遊戲:兩人頭頂頭,試試誰的力量大(這裡不用說,肯定是爸爸力氣大),但是小朋友很迷戀在這種比賽中取勝,所以如果他輸了,就會特別生氣,這種不能接受失敗的心態,正是我們需要繼續去幫助他“除錯”內在小孩的地方:因為伴隨著大谷的生氣的,還有他的自尊心的養成、抗挫能力的養成,我們目前的辦法是,儘可能多地用語言去幫助他理解:失敗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面對他失控時的“拳打腳踢”,耐操的大谷爸爸也算是很有耐心地“溺愛”著的了:儘可能地讓著大谷去發洩心中的不滿,我看著他們的互動,有時會聯想到虐戀中的情侶:當一方開始鬧情緒時,另一方會把她緊緊的報入懷裡安撫,像極了父母對孩子的呵護。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從多大能從外貌辨別出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