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家那個兔崽子,我真的是沒法教育了!”“我怎麼就生出了這麼個混賬東西?”“我不指望家裡那個小孩了,將來住個敬老院得了!”……現代的教育似乎挺難的,很多家長也覺得自己學的很多方法挺好,想用來引導孩子,可是,為什麼經常不管用,經常不能真正影響孩子呢?

同樣地,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看,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一些聲音:“呵呵,叫我不玩手機,我爸還不一樣是天天抱著手機不放!”“我爸口口聲聲叫我脾氣要好,叫我聽話,而他自己脾氣好嗎?他聽我爺爺奶奶的話了嗎?”“我媽總叫我努力學習,而她自己呢?也不見得她有多努力!”……

我們可以發現,當家長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孩子也許經常會習慣性地質問家長能不能做到、反問家長是怎麼做的、言語攻擊家長等等……這到底是誰的錯?究竟如何真正影響孩子呢?

我們舉個例子吧,家長想控制孩子玩手機,可是自己卻不能夠放下手機。是的,很多家長會說:“不一樣啊,孩子看手機,那是玩遊戲,那是可有可無的;而我不一樣,我那是工作,我不看手機不工作,家裡的生活怎麼辦?……”

是的,很多家長就習慣性開始“狡辯”了,說出許多自己“應該看手機”的理由。殊不知,這背後有兩個你不知道的原理:

(1)家長因工作需要看手機,和孩子因遊戲需要看手機,本質上是一樣的,其背後,都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比如家長滿足的是價值感、成就感、社會地位、社交、生存等等;而孩子,他滿足的也是價值感、存在感、社交等等。雖然方向不一樣,但都是在看手機。

(2)當你用一大堆理由去證明自己看手機的好處、必要性、重要性、價值的時候,其實你是在教孩子“狡辯”、“解釋”。是的,家長有看手機的理由,孩子一樣也有,他也會滔滔不絕、鄭重其事地說明他看手機的好處和價值。

很多家長在無意間,總在錯誤地影響孩子卻毫不察覺。看手機就是看手機,不管你是什麼理由,玩遊戲也好、刷抖音也好、工作也好,都是一樣的,其背後都是滿足我們的需求。家長有需求去看手機,需要孩子理解、接納;而孩子有需求去看手機,卻不需要家長理解,反而得到家長一系列制止、控制、改變。隱隱約約中,似乎有一個聲音在說:“家長看手機是天經地義的,而小孩看手機,是不配的!你是小孩,你不配!”這樣的家長,也許教出一個“不配得感”的孩子。

當家長們習慣性地解釋、狡辯的時候,事實上你已經失去了主動權,你將因為孩子的話去想:我要講什麼?我要怎麼迴應?我要怎麼解釋?而這時候你的解釋都是沒用的,你可以解釋,孩子也可以反駁、可以不同意,那時候,你還需要更多的解釋,到最後,也許是一番爭吵、也許是鬧矛盾、也許是關係破裂……有意思嗎?那麼,應該怎麼辦?

真正厲害、智慧的人,不是活在解釋裡,而是活在真相里。比如家長和孩子看手機這件事情,真相就是:你們都是在看手機,不管你是什麼理由。這個時候,我們承認就是了:“是的孩子,我確實也是在看手機,雖然我是在工作。”

很多時候,家長確實就是s要面子活受罪,如果你承認了,你就不用去苦苦尋找一大堆的理由和藉口,你也不需要苦苦去證明自己,同時你也會讓孩子感覺你是一個真實的人,你不會為自己的看手機去找理由、找藉口,而是敢於面對、敢於承認,這個時候,真實的你會更受孩子喜歡和接受。反之,如果你喜歡解釋、狡辯、找理由,孩子感受到你的不真實、你的逃避、你的心慌、你的無助。

為什麼會感受到心慌和無助呢?因為你害怕說錯話、你害怕反駁不過孩子、你害怕不能影響孩子、你害怕不能教育孩子,所以,你慌了、怕了,你的焦點,總是在教育、改變孩子,當然,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你的“改變欲”和“控制慾”,孩子自然就和你反抗了,這是人的防禦機制——攻擊、逃跑。

那麼,家長究竟要怎麼做呢?以下,給到家長們幾點來自孩子角度的建議:

(1)不要解釋、找理由。你做了什麼就是什麼,孩子說你什麼就是什麼,孩子既然能夠說出來,就說明這些存在於孩子的感覺、認知或者潛意識裡,你去解釋、逃避,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覺和認知,這時候,孩子也會解釋、反抗,那麼,當家長和孩子都在證明自己、解釋、逃避,你們還有機會正常溝通嗎?

(2)承認。比如孩子說你老是看手機,你可以說:“是的呀,我確實經常看手機,雖然是工作。我儘量少看。”當你承認了,你就不用活在解釋、狡辯裡,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真實,自然更願意跟你溝通。

(3)模範。這是林文采博士提出的5大心理營養之一,可以理解為“榜樣”。比如你想引導孩子少看手機,那麼你可以從自己先做起,減少看手機的時間;再比如你想引導孩子看書,那你可以自己先買書看。

我們學過很多的知識、很多的方法,確實可以在教子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幫助和方向,可是,如果家長沒有更多去成長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方面,而是總是想方設法想改變孩子,這時候,家長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孩子不會看你如何說、如何引導他、說的話多漂亮,而是看你是如何做的。

我身邊有太多的例子了,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我觀察了很多的家長和孩子:那一些成長得比較快的孩子,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了他很多的榜樣和模範,他們的家長是有能量的、有定力且情緒穩定的;而那些成長比較慢的孩子,普遍有一個規律,那就是他有一個功利心強、改變欲強、控制慾強、低能量、情緒不穩定的父親或母親。(宣告:當然,以上內容都不是絕對的,心理學是“機率論”。以上觀點也只能代表一部分家庭,還有其他一些不一樣的,我們有機會再分享。同時,我也沒有針對誰,只是闡述我看到的一些現象、分享一些心理學知識,給家長朋友們一些警醒和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普通人活在解釋裡,高手活在真相里。那麼,您又會如何選擇呢?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你知道世界上年齡最小的母親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