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年初五早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早餐,兒子問我今天要不要去買菜,我以為他要跟我一起去買菜,高興地回答他說要去。

吃完早餐,準備換衣服出門去買菜,同時也催促兒子快點去換衣服,但兒子卻對我說,他想自己去。

我很是吃驚,這可是我兒子第一次的買菜經歷。

一直以來,我都把學做飯當做兒子的興趣來培養,不忙的時候就有意無意地拉著他一起來做飯。

一邊忙活一邊可以聊聊天,除了聊葷素的搭配,菜式的製作事項,我們也常常會對國事,家事,天下事進行點評和吐槽。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兒子做飯的興趣,也增加了母子的感情。

我一直都認為,讓孩子學會做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喜歡做飯的人內心更柔軟和快樂。

做飯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做飯做得好,不僅需要付出愛心和耐心,更需要有奉獻精神。

從選擇買什麼到怎樣做,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家人的口味如何迎合?健康方面有哪些要求?這些都是一位好廚師需要考慮。

所以,喜歡做飯的人更有奉獻精神,做一頓好飯菜,讓家人吃得開心滿意自己也會覺得特別快樂。

第二、喜歡做飯的人會更懂得感恩和包容。

因為自己經常做做飯,所以更能理解解決一日三餐並不是小事,而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在家裡做飯和操持家務因為不會產生收益,所以它的重要性,它的艱辛往往被無情忽略,為家人的各種辛苦付出和無私奉獻往往變成了無能的象徵,做得多好可能不會有人記著,但做得不好大有可能遭人唾棄。

所以,喜歡做飯的人會感同身受,在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別人承認和尊重喜歡的同時,也會感恩別人對自己的付出。

第三、喜歡做飯的人心胸更寬廣,做事更有耐性和條理。

“治大國如烹小鮮”。菜做得好,飯做得香,不僅要有技巧,還要有心思,更需要有耐心,一步一步規劃,有條不亂實施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急躁的人很難把飯菜做得好吃。

之前有看過一個影片,老師論證的主題是:經常做家務的男人一般在事業上不會太出色。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男人把太多的時間放在家務事上,他用來學習和進行事業規劃的時間就減少了,對事業專注度不夠的男人很難要事業上取得過人的成就。

我覺得他講得有一定道理,但又不敢完全苟同。

我不知道老師所說的事業有成的標準是什麼,是非要像馬雲、馬化騰這樣的才算是成功人士嗎?這也真是太難了,哪會是幾分之一的機率呀。

我培養兒子做飯的興趣,更多的是希望兒子以後的日子過得更美滿幸福。

我們只是四線城市中的普通家庭,我的孩子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像大多數普通工薪家庭一樣,我們只能儘可能讓他在愛的環境中無憂無慮地長大。

在這個需要拼爹的時代,我也覺得愧對了他,因為父母的不優秀,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上。但這也是件沒有辦法的事情,誰叫他投胎到我肚裡去了。

所以,我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範圍內給他更好的資源,培養他更好的品格,讓他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而做飯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要教孩子學會做飯?我是這樣想的:

第一,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

我兒子讀的是遊戲設計專業,與這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幾乎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也就是說兒子以後是需要在外地安家的,學會做飯,不用天天吃外賣,把身體都吃跨了。

第二,讓孩子學會分擔家務。

誰也不敢保證孩子日後事業很成功,會過上住得起別墅,請得起保姆的生活。

我曾經跟孩子談過這樣的話題,我告訴他,即使以後工作真的很忙,即使真的已經請了保姆,但也請在閒時為父母妻兒做一頓好吃的,這樣能讓父母感到欣慰,讓妻子感到甜蜜,會讓孩子感到自豪。

我跟老公都是70後,只要能自理,都不希望跟孩子在一起長住,我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我們會以不成為孩子的負擔而努力。

我們希望孩子也找到自己合適的另一半,和和美美地過他們甜甜蜜蜜的好日子。

家庭的和美需要家人的互助互愛互諒才成,家務活也是需要共同分擔和分工。

第三,讓孩子保持平常心,努力工作,簡單生活。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付出和回報往往是不對等的,努力了也不一定就有結果。

我希望孩子以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都能把一日三餐安排好,都能把自己的小家經營好。

再多的錢,再大的事業,也需要有家人和朋友跟著一起分享才有意義,以犧牲家庭幸福為代價而取得的一切都是不可取的。

我希望孩子在努力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可以迴歸簡單幸福的家庭生活。

4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哺乳媽媽輕鬆追奶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