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孩子不會玩,就是缺點”。

詩人席慕容在書中是這樣評價玩這件事的:“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沒摸過樹的皮、沒踩過幹而脆的落葉,那我就沒辦法教會他美術。因為他沒有第一手地接觸過美。”

這樣的理論是不是有些尖銳,又確實發人深省呢。在現在很多父母的概念裡,玩是學的對立面,要是玩好了,就必然學不好。這真的是一個天大的謬論!

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的父母們,你們可曾這樣想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其實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小時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孩子親手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牆;講一百次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孩子在市場裡聽一天面紅耳赤的砍價聲。

這篇文章其實是想給父母們一個提醒:孩子不會玩,真的是人生一個很大的缺憾。而作為父母,則有責任教會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如何更有益更智慧地玩。

不用成長階段玩法也不同:

專家研究表明,兒童的遊戲大致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練習性遊戲,象徵性遊戲和規則性遊戲。

一.練習性遊戲

這類遊戲主要出現在孩子從出生後到2歲的階段。它的主要特點是對各種動作實行重複再現。

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歡的,把積木一次次壘起來又一次次推倒;一趟又一趟地拉著小車在屋裡來回走,不知厭煩。

二.象徵性遊戲

這類遊戲也叫模仿遊戲,主要出現在孩子上學前的幼兒園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學習使用不同的象徵。

比如孩子會熱衷於玩“過家家”“當醫生”等需要扮演角色的遊戲,並十分認真地投入到角色表演中,一本正經。

三.規則性遊戲

這類遊戲主要會從孩子六七歲開始出現,也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啟蒙。孩子開始自由選擇夥伴,選擇喜歡的時間和空間,並熱衷於探索更多有趣的環境,協商更多有趣的玩法。

不同的年齡階段適合孩子的玩法也不同,父母需要了解後選擇適合孩子的玩耍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為什麼說會玩的孩子更優秀:

看似最簡單的玩裡,其實隱藏著大學問,下面我們就細細剖開來看:

一.玩可以提升孩子肌肉能力和身體素質

在社群娛樂設施區,總能看到很多的孩子樂此不疲地在各種設施上樂此不疲地玩著。

還有很多孩子會選擇騎車踢球等各項運動,這些玩耍方式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可以讓他們的肌肉機能得到有效鍛鍊,讓他們的身體迴圈更加健康,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抵抗力。

在多次體驗嘗試中,他們還會總結經驗,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

二.玩可以讓孩子更早習得社交技巧

年紀稍長一些的孩子便會樂於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在玩耍中他們可以學到很多社交和溝通技巧。

當夥伴出現情緒變化時,他們可以及時了解;當新朋友加入時,他們可以學習如何磨合。這些社交技巧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

三.玩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和磨練各種小情緒

玩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摩擦和小紛爭,孩子也不可避免會出現傷心失望難過等各種負面情緒。

這些小情緒除了家長幫助調節外,更需要孩子自己學習自我療愈。比如幾個孩子同時想玩鞦韆時,就是孩子學習等待的好機會,可以鍛鍊孩子的耐心;比如當孩子在競技中失敗時,就需要他學會控制不良情緒,而不只是直接的哭鬧。

四.玩可以訓練孩子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

玩耍具有隨機性,即使是再親近的朋友在一起,也難免會有爭執,這時候孩子就需要主動去思考最合適的解決方法,以避免遊戲中斷,或者有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當孩子去到新的環境,或者接觸到新的玩具時,就需要他們去探索新的玩法,改變新的規則。

玩耍中如果有受傷或者各種意外事件,孩子都需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處理。這些都將為他們成年後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打下基礎,

當他們遇到意外情況或處於新環境時,將更具競爭優勢。

雖然孩子才是玩耍中的主角,但父母的投入和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夠高品質陪玩的家長更有益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當好一個優秀的玩伴呢?

當好陪玩高手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一、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環境不同,性格和興趣也必然不一樣。有的孩子喜歡一個人安靜地探索,有的則更願意融入群體中一起玩耍;有的孩子更喜歡靜止的遊戲,比如拼圖或者插積木,有的則更願意去到室外嘗試更多刺激性的專案,比如騎車輪滑。

父母首先要找到自己孩子的興趣點,然後儘量順著孩子的興趣幫助陪伴他,讓孩子玩起來!切忌讓孩子做違背興趣的事情,以免把孩子嚇跑。

二、給孩子適合的玩具

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適合玩什麼,有時候只是看到別的孩子在玩,就也吵著要,比如低齡的孩子看到哥哥姐姐們在玩拼圖就也想要,父母們如果不加思考就直接買來,孩子可能擺弄兩下就失去了興趣。

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的玩具也不同,這就非常需要成年人的引導,不能全靠孩子自己摸索,孩子摸索明白還好,摸索不明白就會失去興趣,不願再探索了。

三、在恰當的時機參與進去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困惑,孩子專心玩的時候怕參與進去會打擾他,可是不參與就擔心孩子遇到難關而無措。

其實很簡單,有三個時機父母可以記下:孩子玩夠了表現出厭煩,或者恰好順利完成了一項任務,或者遇到了困難停滯不前時,都是父母加入的最佳時機。

在這三個時機之外,孩子可能是不需要父母打斷和隨意參與的,父母也不要自討沒趣。

而如果介入地晚了,孩子也有可能就直接放棄了。

總之,陪玩工作不只是一個體力活,更是一個技術活!父母們需要多思考多嘗試多總結,才能做到智慧高質的陪伴!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